正文 第51章 現場互動:中西文化完全可以相互滲透(1 / 1)

學生提問:朱老師你好,我想把這個問題再具體化一點,因為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您剛才說我們現在的教育麵臨不同價值觀的考核,您給的一個答案是應該分裂下去,我覺得如果我們說具體點的話,這兩種價值觀,也就是西方文化和東亞文化價值觀的差別。資本主義的商業價值觀和傳統的東方文化價值觀,在今天的中國,如果我們不那麼分裂下去的話,應該以誰作為基石?東方文化圈中的兩個國家,比如說日本和韓國,都是現在比較發達的國家,日本可以說從近代以後,它是以西方的價值觀作為基石,同時不拋棄東亞文化,現在發展得很好;作為韓國來講,它是以東亞文化為基石,同時不排斥大量吸收西方的商業資本主義文化,您覺得今天我們的中國,我們這些教育者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以哪種文化為基礎呢?

朱大可:中國有三條道路自己走出來了:一種是台灣的方式。蔣介石當年到台灣以後,他試圖把基督教和儒教結合在一起,他命名了台灣郊區的一座山:陽明山,以王陽明命名,還塑了王陽明的像。1949年開始講王陽明,王陽明的新學確實是中國儒學的精華所在,但是廣大民眾所知甚少,幾乎連王陽明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現在也麵臨一樣的問題,需要補救,我們需要重建或者修複我們跟傳統文化的關係,這是一方麵。第二方麵,蔣介石他又是信基督的,他的夫人和宋氏家族加入了美國的基督教會,他們的教義相對比較開明,可以結婚、抽煙,比較開放一些,他們是試圖把傳統文化和這種更加現代的基督教,結合在一起,從目前來看,成果是顯著的。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是香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當時港督就發現中國大陸在搞民族主義排外。新文化運動它是一個向西方全盤開放的一個運動,而五四運動是排斥的,這兩個是一個互補的,很奇怪的兩個方向的運動,五四運動是非常排外,所以香港當時的港督就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學,聘請了晚清最後的那些翰林、院士、狀元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通過這個在香港全麵推廣儒家文化,但是他在管理層麵上是英國的那套東西,這兩者結合得很好,沒有發生衝突。所以香港現在的社會充滿活力,香港為什麼能有今天?就是因為這兩套文化結合得很好,台灣的情況也一樣,所以我們不要簡單地把這兩個東西對立起來,認為它們是水火不容的,它們完全可以互相滲透,最後達到很好的狀態。先不說韓國和日本,就說中國人自己就已經有很好的現實例子,中國最好的道路就是把這些東西融合在一起,讓每個人都有自己可選擇的、多元的發展,而不是讓儒家孔子的學說變成了一個中國人唯一的選擇,那叫文化專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