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馬關條約》裏的一條規定改變了中國(1 / 2)

馬勇:經過甲午戰爭之後,中國實實在在地認識到,34年的增長是虛假的,34年的路徑是有問題的。因此,甲午戰爭結束之後,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的第三個重要條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對中國近代的發展至關重要,過去對《馬關條約》導致後果的看法是——殖民地程度已經加深到穀底。為什麼?因為《馬關條約》裏一個最重要的規定就是“日本臣民可以到中國自由活動”,這一條改變了中國。

這和今天中國的問題一樣,我們對外國資本是管製的,人民幣出去受管製,美元進入中國也受管製。《馬關條約》之前,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是受到嚴格限製的,外國人不能到這裏投資,貿易都是在政府的外彙交易管製下進行。但是《馬關條約》明文規定日本臣民可以自由到中國辦廠,可以享受進出口岸的貿易優惠。李鴻章在談判中談得最艱難的就是這一條,李鴻章希望這個東西談不成,因為談成之後每個國家都要求享受這個待遇。

因此1895年這一年改變了中國的未來。中國人在1870年前後就知道西方的鐵路技術,但是一直沒有引進。1880年中國做了幾次短期實驗,但仍然沒有大規模修建。我們過去的解讀是鐵路會破壞中國的風水,但我在研究時發現這麼說並不準確。

中國沒有大規模修建鐵路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錢、沒有資本。中國的資源不能開發,中國沒有物流人流,靠什麼修鐵路?《馬關條約》規定“外國資本可以自由進入中國投資”就一下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1895年到1903年的8年時間裏,中國南北的兩條主幹線——現在的京九線和京滬線相繼修完,而且資本主要是外國資本。修到1903年,外國人把被中國人看作需要巨大投資卻不可能盈利的產業做成了可盈利產業,這讓中國民族資本看到了利潤空間。

1903年,中國的民族資本要求朝廷製定一個重要政策,即後來導致清朝滅亡的政策——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鐵路。民間資本把鐵路搞得一塌糊塗,導致了一個王朝的滅亡。

回到1895年,《馬關條約》把外國資本大規模引進來,開始修鐵路,像離我們這兒不遠的開平煤礦、膠濟鐵路也是這個時候建的。於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了我們今天社會所麵臨的強拆不補償的事情。

我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義和團當中相當一部分流民就是在大規模經濟發展中被剝奪土地的老百姓。關於怎麼修鐵路、怎麼補償,中德、中英間的貿易補償協議都講得很明白。清政府把修膠濟鐵路的責任交給德國人,但是如何合理安置老百姓是你中國的事情。所以政府就把任務層層分解下去,總理衙門分解到山東巡撫,山東巡撫分解到各個地區,到了地區之後再找一個承包公司,對百姓的安置就變成了“把這個人給我趕出去”,因此中國很多老百姓沒有拿到補償。為什麼後來中國和外國人、電線杆、鐵路過不去?原因就在這裏。這種衝突導致了義和團排外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