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現場互動:國家間的妥協和融合是最終趨勢(1 / 1)

學生提問:我個人覺得無論是現在的政治危機還是貿易戰,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是一種文化衝突,或者是一種個人利益、民族利益的衝突,而這種衝突其實是可以調和的。我們從近代這一百多年來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衝突與融合能得到哪些啟示?

馬勇:中國文明對世界現代文明構成的貢獻非常大。人類最終走向大同,沒有嚴格的國別,是一個最大的趨勢。我們看戰後的歐洲安排,當時美國和亞洲包括中華民國政府對歐洲都有很重的擔心,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和歐洲有關,因此,戰後安排就是要改造歐洲,這也是中國人倡導的。聯合國也是中國人倡導建立的,而且是參與建立的重要國家之一。

今天,在亞洲地區,仍然有很多與中國有關的紛爭。沒有解決這些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就應該說“外因和內因之間,我們要檢討一下自己”,其實中國在這方麵有可檢討的地方。

從曆史上看,從世界的戰後格局看,國際關係一定會走向一種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妥協和融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給人民提供一種方便。歐洲現在申根國家之間沒有往來的簽證,買一張火車票可以走遍歐洲。

中國在這一點上,特別是在過去的十年間做得不夠。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設了一個深圳特區,特區一開始用鐵絲網攔起來,我們從北京去深圳開會,就等於要出國,要到公安局辦一個進特區的證,才能進去。隨著經濟發展,慢慢把深圳這個特區製度去掉了。等到1997年、1999年,香港、澳門回歸之後享受特區製度,但是不應該在一個國家之內,有這麼明顯的海關壁壘。

還有,兩岸之間的簽證問題。兩岸間免簽應該完全能夠做到,一個大中國地區能夠做到免簽,你才能讓人民慢慢地融合。

免簽之後,人民之間的融合多了,台灣分離出去、獨立出去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再一個,如果人民交流充分了,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人民融合了,可能曆史的發展就會不一樣了。

對中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大家應該充滿信心地去看。對比30年前,我們現在已經有很大的變化;再往前看30年,也會出現我們想象不到的一個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