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提問:在東歐解體的過程中,歐洲興起的這種民族思想應該起了很大的作用,或者說歐洲的啟蒙運動對東歐劇變有一個極大的推動,但是這個推動作用到底占怎樣的比重?或者說對比中國和歐洲,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這樣的劇變?
秦暉:任何民族走上這一條路都不是一天完成的,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最經典的例子是英國,它不也經曆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嗎?英國的普選製實際上是20世紀才有的,而且還有一些反複。比如說複辟時期、克倫威爾的軍事專政等等。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現在講的這些,有些國家已經做到了,有些國家還沒做到。從曆史的長河來看,這也不過是提前一瞬間和推後一瞬間而已,這個訴求是一直有的。
你要說某種價值觀完全是從外麵灌輸進來的,我覺得這根本不可能。我曾經問過很多同學,而且是工科的同學,他們完全對文科的理論不感興趣。我說,在其他條件都沒有的情況下,讓你多繳稅和讓你少繳稅,你願意選哪個?他們說當然願意少繳稅。也是在全部忽略其他條件的情況下,給你高福利和給你低福利,你願意要哪個?他說當然願意要高福利了。這個本身就是人之常情,但是這個人之常情背後是什麼?我們要對這種要求進行談判,尋找妥協,談出一個我們認為適當的契約方案。有關這個過程的具體方案,很可能既往的曆史能給我們提供很豐富的啟示。曆史上這些過程最終能夠實現,可能還是因為這些契約符合一種普遍人性或者普適價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