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輝感覺,這個現場會,成功了。搞好了,自己會名氣倍增。那勁頭,那信心就別說了。
市電台、報紙都播發了龍鳳村現場會的消息。這下,馮大輝就是真的不想好好幹下去,也不行了。
修複觀音廟,美化改造龍河,一起上馬。真可謂轟轟烈烈。
觀音廟的修複,是市裏專家搞的方案。原來從山下去觀音廟,是崎嶇的山路。現在,盤旋的公路,直達廟門前。
這天,一輛轎車開到了廟前。從車裏麵走下來一位老者,鶴發童顏、精神矍鑠。
他雖然手裏拿著拐杖,但是步履穩當有力,一點兒也沒有老態龍鍾的樣子。
老人走進廟裏,虔誠的為觀音上香,默然靜立良久。
李誌偉當時正在近前,他細細觀察老人的麵容。隻見老人的眼睛有些濕潤,眼角隱隱滲出了淚水。
“他是誰?”李誌偉想找個機會聊幾句。
不想,焚香過後,老頭朝李誌偉走了過來:“小夥計,你是這裏的主持嗎?”
李誌偉笑了:“老人家,這裏現在沒有主持。我在這裏,就是管理一下這個廟宇。您老人家有啥事兒,可以跟我說。”
老人家顯得有些激動,問道:“我想打聽一下,這個村裏的李仁,在這個村子裏還有後人嗎?”
李誌偉聽完有點吃驚,為啥?因為李仁就是他的親爺爺。那位含冤去世的老縣長。
他心裏想,打聽我爺爺,這個人又是誰呢?
所以,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了一句:“敢問老先生,你認識李仁嗎?你打聽他的後人幹什麼?”
聽了李誌偉的問話,老先生眼角的淚水流出來了。他絲毫沒有猶豫,馬上回答到:“李仁是我的親哥哥,我是,他的親弟弟。叫李義。我們的祖籍就在龍鳳村。我近日從台灣回來,看看家鄉,認祖歸宗,見見親人。就是此行的目的。我們弟兄五人,隻剩下這裏有條血脈了。”
李誌偉聽了,心裏好似龍河水翻騰。他聽父親說過,自己的爺爺弟兄五個。單名都是一個字,分別叫做仁、義、禮、智、信。
在抗日戰爭中,四個兄弟全當了兵。隻有爺爺留在了家裏。結果,有三個犧牲在戰場。爺爺的二弟李義,參加遠征軍去了緬甸。後來,失去了聯係。當時估計,一定是犧牲了。
望著麵前老人的麵容,李誌偉的腦海裏馬上浮現出爺爺的照片。他們兄弟倆是何等的相像啊。對麵前這位老人的話,他連絲毫也不懷疑了。
看著李義老人眼中流出的淚水。李誌偉這個內向的人,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情感。他撲過去,一下抱住老人的腰身,哽咽著說:“二爺,我就是李仁的親孫子啊。”
祖孫倆抱在一起,痛苦失聲。血濃於水,親情是不可割斷的。
身邊的鄉親,香客。看到這個場麵,無不動容。甚至有人,也灑下了熱淚。
玉鳳就在附近幹活,有人飛跑著送去了消息。她把鋤頭往地下一扔,飛也似的跑向了觀音廟。
這時候,那激動的祖孫二人,已經平靜了下來。兩人坐在屋子的沙發上,正在平靜那顆激動的心。
見玉鳳走進來,誌偉趕緊迎上去。介紹說:“二爺爺,這是你的孫媳婦,玉鳳。”
玉鳳雖然沒有走南闖北,但是讀書很多,自幼聰慧超群,見識也絕非一般人能比。她見麵前的老人,絕非平凡之輩。沒等誌偉再介紹老人,馬上走上前去,深深的朝著老人鞠了一躬。滿臉的敬重之情:“二爺爺,孫媳婦兒玉鳳給老人家施禮了。以前誌偉多次和我講過您。這次能回老家,真讓我們喜出望外。”
李義見到這孫媳婦,如鳳來儀,人才一表,說話得體,透著一股聰慧賢淑,從心裏喜歡。竟然站起身來,高興的說道:“我們李家能有這樣的孫媳婦,看來,祖上還是積了德的。”
坐了一會兒,李義提出:“不在這裏呆了,馬上回家看看。”
小轎車轉眼工夫,就到了李誌偉家門前。
這個老宅院,也是李義兒時生活過的地方。這多年,由於家境一直困難,所以,沒有重新蓋過。隻是重修了院門。
走進院子,李義見到這裏的院牆、房屋,觸情生景,又是一番感慨。:“50多年了,列祖列宗,我又回家看你們來啦。”
那近乎嘶喊的聲音,裹挾著一份真情,似乎在揪心裂肺。讓人感想到:這50多年,在老人心裏,凝聚了多少苦辣酸甜?留下了多少夢中縈繞?
這麼大年齡的老人,這麼多年的人世滄桑。這份思鄉情,這份尋根心。沒有淡忘,而是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