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曾經遇到過一件這樣的事。他也是利用這種多種選擇的方法來使對方無話可說。
有一次,華盛頓家的一匹馬被一家農場主偷了去,華盛頓和一名警官前去索要那匹馬,但是那位農場主卻拒絕歸還,說那匹馬是他自己家的。
華盛頓馬上走過去把那匹馬的兩隻眼睛用手捂住,對那位農場主說:“你說是你的馬,那麼請你告訴我,這匹馬哪隻眼睛是瞎的?”
因為這匹馬本來就不是這位農場主的,所以他當然不知道這匹馬的情況。但是他心裏還是懷著一絲僥幸,因為猜中哪隻眼睛的概率應當是50%。所以這位農場主說:“右眼。”
華盛頓把捂住馬右眼的手放了下來,馬的右眼並不瞎。
那位農場主說:“對不起,我記錯了,是左眼。”
華盛頓把捂住馬左眼的手也放了下來,馬的左眼也不瞎。
那位農場主說:“我又說錯了……”
警官說:“是的,你說錯了,因為這匹馬根本就不是你的。”
當對方列舉若幹可能情況要我們選擇,企圖難倒我們時,我們可以以其人之道而治之:用多項選擇的方法來反擊對方。
準確地使用概念
凡是喜歡教訓別人的人,自己最不願受到別人的教訓。
——司各特
在論辯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概念必須明確。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明確某個概念所指的對象是什麼,也就是要明確一個概念的外延。
莊王外出打獵,登上高山,看見了老虎,嚇得趕快跑開;來到沼澤地帶,又看見了一條大蛇,嚇得他隻好回宮去了。
莊王召見楚子問:“我今天打獵,上山就看見虎,下澤就看見蛇,這恐怕是不祥之兆吧?”
楚子說:“一個國家有3種不祥之兆:有賢者卻不知道他,是一不祥;知道了卻又不用他,是二不祥;用他又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所謂不祥就是這3種。你說的情況和這些都不相同,上山見虎,因為山是虎的家;下澤見蛇,因為澤:是蛇的穴。你跑到虎的家又跑到蛇的穴而看見了它們,哪裏是不祥之兆呢?”
楚子在這裏對國家不祥的概念進行了劃分,把國家的不祥之兆分成了3種:一是有賢者而不知,二是知而不用,三是用而不任。這就明確了“國家不祥”這一概念的外延,即它所包含的對象,反駁了莊王的迷信觀點,解除了他的疑慮。
1938年10月,美國著名電影藝術家卓別林寫了以諷刺和揭露希特勒為主題的電影劇本《獨裁者》。第二年春天影片開拍時,派拉蒙公司說:“理查德·哈定·戴維斯曾用‘獨裁者’寫過一出鬧劇,所以這名字是他們的‘財產’。”
卓別林派人跟他們談判毫無結果,就親自找上門去商談解決的辦法。派拉蒙公司堅持:如果卓別林一定要“借用”“獨裁者”這個名字,必須付出2.5萬美元的轉讓費,否則就要訴諸法律。
卓別林靈機一動,當即在片名前加了個“大”字,變成“大獨裁者”,並且風趣地說:“你們寫的是一般獨裁者,而我寫的是大獨裁者,這兩者之間風馬牛不相及。”說完揚長而去。派拉蒙公司的老板們一個個啞口無言。
卓別林通過對“獨裁者”這一外延較大的概念進行限製,將其過渡為“大獨裁者”這一外延較小的新概念。事後卓別林幽默地對朋友說:“我多用了一個‘大’字,省下了2.5萬美元,可謂一字值萬金。”
限製通常表現在某個概念前加上限製性詞語,它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使用概念。如果該限製而不限製,就往往會被人鑽空子。
隋文帝楊堅先前嫌惡嫡長子楊勇,下令廢楊勇而立楊廣為皇太子,準備讓楊廣繼承王位。但楊堅臨終時,突然發現楊廣竟要奸汙自己的寵妾宣華夫人陳氏,於是急欲招楊勇進宮,以便改立太子,吩咐後事。當時楊堅又氣又急,大叫“召我兒”。由於沒具體指明召的是哪個“兒”,結果被楊廣和一些奸臣鑽了空子,奪了皇位。
通過減少某概念的內涵,可以使它過渡到外延較大的一個新概念。
古時候,有一天,當朝皇帝和江南才子張學士在江邊遊逛,忽見江中有一條小船裝著滿滿的貨物,用帆布蓋得嚴嚴實實。
皇帝問:“船上裝的是何物?你不說是抗旨,說錯了是欺君!”
張學士信口答道:“陛下,船上裝的是東西。”
“什麼東西?”
“東邊來,西邊去,即為‘東西’也!”
張學士由具體的“物品”過渡到外延較大的“東西”這一概念,既沒“抗旨”,又沒“欺君”。
接過話頭盡情發揮
出言不慎,如利劍傷人:言語明智,如濟世良藥。
——《箴言集》
在論辯中,善於抓住一切機會,或接過對方的話頭,或借助論辯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場景加以聯想,找到它們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抓住一點盡情發揮,引出對方未曾預料到的新的思路,從而達到征服對方的目的。這就是借題發揮的論辯技巧。
抗美援朝時,一些外國記者敵視中國人民,利用采訪的機會,散布對中國人民的敵意。
有一次,一位外國記者采訪周總理,周總理剛批閱完文件,順手把鋼筆放在桌上。外國記者看見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國生產的“派克”鋼筆,便故意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生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接過話頭朗聲笑著答道:“提起這支筆,那可說來話長,這不是支普通的筆,是一位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無功不能受祿,就想謝絕,哪知朋友說,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便收下了這支美國生產的鋼筆。”
那記者聽完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周總理針對外國記者企圖諷刺、譏笑中國落後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而又有分量的話。周總理用“戰利品”、“作個紀念”和“覺得有意義”等詞句暗示,這支筆正是正義力量強大的結果。
接過對方的話題發揮論辯口才,關鍵要抓住借來的話題與自己說的下文之間的內在聯係,以一個詞語、一句話去關聯兩種原來毫不相關的事物,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並對對手所提的話題進行易位,以借題發揮的方法,使自己擺脫不利處境。
一位名叫丘浚的文人遊杭州時,特地到靈隱寺拜訪一個和尚。殊不知,那和尚生性勢利,見他是一個窮書生,態度十分冷淡。剛好此時有位大將軍的兒子來訪,和尚立即換了一副笑臉,拱手行禮,待為上賓。對比之下,丘浚十分氣憤,等那位公子一走,便質問說:“你為何對我如此冷淡,對他又那樣客氣呢?”和尚雙手合十,狡辯道:“誤會,誤會,佛經曰:‘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我表麵上對他客氣,其實是對他不客氣;而我表麵上對你不客氣,內心就是對你客氣呀!”丘浚聽了,二話不說,舉手朝和尚臉上打去,一邊打一邊說:“如此說來,我打你就是敬你,不打你就是不敬你。”直打得和尚麵紅耳赤,卻又不能辯解。最後,他表示不敢再拿佛經上的言論來為自己狡辯了,丘浚這才住手。
丘浚這樣做,是將和尚說的論據返還給他,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借題論辯運用、掌握得好的人,可以借對方話題來封住對方的嘴巴。
明朝紹興府的小公子有一天搶了另一小孩的毽子,把人家惹哭了,剛好徐文長路過,就把毽子從小公子手裏奪過來,歸還給那個小孩。誰知小公子由於平時嬌寵慣了,哪受過這樣的氣,他一下子大哭大鬧起來,還說徐文長欺負他。於是,家丁就把徐文長押上堂去麵見知府。知府厲聲喝道:“你欺侮我的孩子,就是目無本知府,你可知罪?”徐文長冷笑道:“據我看,您大人才是不知罪呢!”知府大喝道:“我何來有罪?”徐文長說:“你家小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必知道這毽子上有羽毛,下有銅錢,銅錢上印的是嘉靖皇帝年號。小公子如今竟然手提毫毛,腳踢萬歲,豈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大人又該當何罪?”徐文長這一招果然厲害,他針對知府借題發揮的做法,借來了更大的題——腳踢萬歲,來整治知府,使知府無論如何也吃不消如此“大罪”了,不得不趕忙賠笑道:“好吧好吧,大家誰也不要為難誰吧!”徐文長這才罷休。臨走的時候,知府還客氣地親自把他送出衙門。
論辯雙方往往會各不相讓,如果不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打擊,自己就會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隻有抓住對方話題中的辮子,用鋒利言辭駁斥對方,才能一招製敵。
拋磚引玉
黃金要經過淘洗才能得到,精辟的、被表達得很好的思想也是這樣。
——托爾斯泰
打工族要在與老板或上司的唇舌之辯中占有先機,取得勝利,也可以依靠拋磚引玉的論辯技巧。
小龔是一家民營企業的打工仔,因為工作出色,被提升為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工作兩年後,他發現錢老板過於摳門兒活脫脫一個土財主,更令他想不開的是,自己雖然身為一個部門的頭目,工資還不如在百貨公司搞銷售的一個同學多。他想,跟了這樣的老板,既掙不了大錢,也幹不成大事,於是產生了跳槽的想法。
向老板交了辭職報告的次日,錢老板找到他,於是雙方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的爭論。
錢老板問:“小龔,你究竟是怎麼想的?”
小龔回答說:“隻想趁年輕,實現當初的夢想。”
錢老板問:“就不能在我這裏實現它嗎?”
小龔回答:“那很簡單。首先,請你考慮給我加薪,每月不能少於5000元。當然,如果能把我派到你的一個下屬企業去也行。”
錢老板於是說:“噢,不是我想虧待你,你想想,如果給你一人漲了工資,其他人找來,我能擺得平嗎?財會部的某某、策劃部的某某,不是比你資曆深,就是比你年歲大。”
小龔似乎不解地問:“老板,這我可有點糊塗了,明明是個民營企業,可為什麼要沿襲國營企業那些條條框框呢?你既然堅持那種陳腐的用人機製,那我也隻得另找出路啦,何況有家公司已經開出了合適的價格。人往高處走,你能理解吧。”
錢老板說:“我佩服你這股子闖勁兒,既然是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你說需要怎樣一條出路?”
小龔回答說:“隻要是富於挑戰性的都行。比如,不久前兼並的玩具廠不是正等著調整結構嗎?”
錢老板興奮了,說道:“噢,你是想在那兒開辟戰場!那好,你去幹吧——當廠長。給你60萬元啟動經費行不行?”
“行。”小龔又問,“我應當承擔什麼樣的義務呢?”
錢老板幾乎是不假思索地答複道:“這很簡單,到年底你能歸還這筆款子的利息就行了,畢竟你還養活了那麼幾百號人啊!”
就這樣,小龔得到了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
整個論辯中,小龔采取了一麵利用錢老板對自己夢想的共鳴和惜才且願意“蓄水養魚”的心理,展開以情動人的攻勢,一麵又不失時機地拋出辭職之磚,以引出實現夢想的出路之玉,最後贏得了擔任下屬廠廠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