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一三位摯友(1 / 3)

五對詰難者的反批駁

這種直麵困難的勇氣不僅是他自己成功的基礎和生活的信心,同時也是他鼓舞別人的方法。

卡耐基課程的教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同時也有許多人站出來否定他、攻擊他。當然卡耐基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教學中的弱點,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不可能總是完美無缺的。

生意如果覺得沒有指望,而又無心經營時,就應當機立斷,了結殘局。

——邱永漢對卡耐基的詰難首先來自於一些評論家評論卡耐基的教學方法。而正是這個時候,卡耐基總結了一些其他演講秘訣,如:勿事先寫演講詞,切莫逐字背誦,討論中應穿插解說及範例、著作,與朋友對話時訓練你的演說,不必擔心你的演說,不要試著模仿他人,要忠於自己等。

不少學員遵循卡耐基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正因為此引起了評論家的爭議。

評論家莫卡因認為卡耐基的課程造就了一些社會投機分子,他的畢業生能巧妙地處理事物而爬上那些不曾學習過卡耐基基本方法的夥伴頭上,造成社會的不平衡。

卡耐基則反駁說,他的課程是解決一些人處理問題上的方法,而且每個人都有富有的權利,不應該貧窮。社會本來是不平衡的,無須他來製造不平衡。他還邀請許多評論家聽聽他的教學課程的一節或兩節。該課程的目的是讓參與者解除戒心。在幾節課後,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像一場精神振奮的集會遊行,但若對這種課程作出評價,那就是觀察者感受到教室內充滿誡摯的氣氛。

又有些評論家則批評卡耐基對於有關真誠的問題似乎顯得過於天真。例如在《影響力本質》這本書中,他描述約翰·洛克菲勒對於曆時兩年的流血、痛苦的罷工事件,仍是以善待罷工者的方式取得喜劇收場。卡耐基隻提到他的友善使罷工者回到工作崗位,而隻字未提罷工所提出的加薪問題。

這位評論家說卡耐基把問題的事實作簡單化的評價。他提出洛克菲勒的確對工人發表直接且具有信心的演說,但是,他也提出了實際解決之道遊說罷工者支持他,那便是很有威力的一項對新工資、工作生活品質及訓練雇員的特別契約。

對於這種批評,卡耐基承認他對洛克菲勒罷工事件的確存在偏重,但這種偏重恰恰反映出卡耐基的信念。他說他相信洛克非勒取得優勢的原因在於善用人際關係技巧。

卡耐基認為和平地處理罷工問題就是成功。工人們是否獲得提高工資可以不問,因為結果不如方法來得重要。如果工人在相同的友善方式下加了兩倍的工資而停止罷工,他認為洛克菲勒仍然是贏家。

為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卡耐基又舉出了許多實例來駁斥這位評論家的觀點。

在他的早期事業生涯之中,他既對自己的演說經驗進行觀察,也對許多學生們進行觀察,並把這些觀察總結為一點:

很少有人能有足夠的技巧去表演虛偽的真誠,因為大多數聽眾擅長於以直覺來判斷真誠還是不真誠。

由於存在著這樣的事實,所以說他對真誠的理解過於天真也似乎過於偏激了。他在教學中沒有教導人們試著去欺騙任何人,而是去用自己的真誠感動別人,使別人來支持你的事業和幫你建設你的目標,使你獲得成功。

另一位有影響的評論家馬丹·史密斯在一這報紙上撰文評論卡耐基。

馬丹·史密斯認為這位密蘇裏的農村男孩已忘記什麼是貧困,他說他從別人的不幸中而獲取生計,並且致富。

卡耐基的內心對此也有一點點認同。隨著他的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他的書藉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購買,他因此而變得十分的富有。他的確清楚並理解他是從別人的不幸中獲取生計並且富起來的,但他認為他沒有理由處於貧困之中。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追求富裕的權利。

激勵因子的應用,雖然似乎都以部屬和他們的需要為中心,鼓舞卻是來自領導者。

——[美]哈羅爾德·康茨卡耐基多年的教學實踐使他有充分理由讓人相信,他使那些曾經不幸的人改變了命運,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他們也因接受自己的課程和教育而在社會中一展身手,去追求人生的目標。

盡管卡耐基對一些詰難作出了反批駁,但他還是處於深深的困惑之中。

這種困惑可以從他的一篇文章中體現出來。1938年,他為《礦工》雜誌撰寫的啟發性文稿中,標題非常的簡單,叫《拉你的鞋帶》。從這篇文章中讓人體會到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是因為在他的生命中融入了成功,從而蕩滌了他原先的抑鬱生活。

他在這篇文章中以親身經驗證明,任何人都能超越貧困和精神沮喪,倘若失敗了,那隻能說是他們自己的過失。

財富的增加,以及家庭生活的不和諧,有人能理解他,有人又不能理解他,深深的寂寞感和孤獨占據著他的心。然而他自身曾經曆的貧困使他銘記貧困的苦楚,現在他又似乎忘卻了這些。他對礦工的描寫便可見這種矛盾。

麵對著別人的貧困,卡耐基確實提供了一些如何麵對“這些艱難的時光”的一些特殊建議。他認為,當你的朋友談論喪氣時,你應該有談論的勇氣。不要在接受文化教育時心裏牽掛著你的麻煩,而應該表現出你們不害怕並且保持身體力行。愈是喪氣,就愈應該參加到更多的高爾夫球運動中去。

這種直麵困難的勇氣不僅是他自己成功的基礎和生活的信心,同時也是他鼓舞別人的方法。

有一次,《周末晚報》記者奧古裏諾采訪卡耐基時,卡耐基認為世界充滿了恐懼並且永遠對抗,在黑暗中隨處可見被幽靈追逐的人們。並且他同時認為一個成功者應是具有堅毅之心的人,隨時準備應付最糟處境的人。

卡耐基充分運用他那種樂觀的精神,去與命運拚搏。這種信心和樂觀既是家庭的影響,也和他那種樂天知命的心境是分不開的。

卡耐基成功了,但他的困惑也越來越多了。

雖然他有自己的信念,學生時代的成功就開始肯定了他的信念,但如今他總覺得路還很長。他也未曾停下來分析這些困惑。

麵對這些困惑,他不禁問自己:這一切是否源於他是一名陷於教學習慣的作家?再不就是商界的救贖傳教士?或是為他人傳福音的行善者?他是個不為答案而深入研究的人。雖然如此,他確實在他的作品中,試著尋找解決這些疑惑的答案。

卡耐基從教學中致了富,同時也把致富的本領傳授給大家。在他的觀念裏,每一個人都不應貧窮,都有理由富裕起來,關鍵是你必須掌握致富的決竅和機會。

由於他的書在整個美國社會大受歡迎,許多出版商紛紛找他約稿,源源不斷的稿酬使他積累了許多財富。有他著更多的機會外出度假,或從事自由旅行。

基於他的影響力,他被視為眾人不可缺少的公共演說家,這又給他帶來了許多財富。

1938年10月,卡耐基由於工作的勞累以及與妻子不和諧的生活,便想外出旅行。他的富有並沒有使他要過奢侈的生活,所以,他在遊艇上一點也不引人注目。但他度假的消息被電訊服務社記者知道了,便尾隨而來。

成功的企業經營所需具備的要素是:熱衷於貨品的產出、確切熟知產出成品、責任感,以及有效派任職務。

——[美]洛德·富特記者先到一等艙去尋找卡耐基先生,然而他失望了,他發現幾個有著富翁模樣的人,但都不是他想要找的卡耐基。

記者終於在二等艙的餐廳裏遇見了正在進餐的卡耐基,趕緊抓拍幾張快照後,便上去與卡耐基交談起來。令記者感興趣的是他吃的並不算很豐盛,雖然他很富有。

卡耐基微笑著說道:“節約是一種美德,也是我的一個重要致富方法。我有了錢,並不會去浪費,即使我擁有全世界的財富,我也不會多浪費一分一毫。”

這種精神在卡耐基的一生中都得以保持,直至他逝世時。

在戴爾·卡耐基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可以被看做是成功的範例,他們每個人都是贏家。在實際生活中,的確也是如此。

公共演說是人們學習怎樣與社會交往的有效途徑。將自己展露於教室的安全環境下,成功地展示自己的信心,達到思維、語言、行為的完美統一,使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並且使他人在現實的社會中變得更自在、更適應、更投入。

卡耐基要求他的學生以思維、語言、行為的完美統一,使自己在現實中取得地位。有一個工廠的經理依斯·麥克利遜是一位聰明機靈但又害羞的人。他有時會在公共場合怯場,從而導致他的生意冷落。在此情況下,他報名參加了當地的卡耐基訓練班。

一開始他在班上對那種安全的環境還是感到害羞和懼怕。通過為期十四節的“卡耐基課程”的幫助,他逐漸敢於在班上展示信心而且忘掉了羞怯心。

三個月後,他從學校畢業了,他運用他所學到的知識拿到一堆訂單,這一結果使他欣喜若狂。

但這些訂單所要求的時間非常短,短得他都不敢去接受這些訂單。

他沒有催促工人加快速度來趕製這批貨,他知道,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他又再次運用卡耐基課程中學到的東西。

“我們有什麼辦法完成這訂單呢?”

“有沒有別的的方法來處理它,使我們能接受這些訂單呢?”

雇員們紛紛提供意見,並堅持他接下這些訂單。他們用一種“我們可以辦到”的態度如期完成了這批訂單的任務。

依斯·麥克利遜成功地運用了卡耐基學說,在社會生活及生意場上表現得極為自在,遊刃有餘。這些成功的例子在卡耐基學生中比比皆是。

卡耐基強調,要想每個人都成為贏家,這一點並不困難。

卡耐基對現代心理學的人際關係“我很好,你很好”的方式感到很自在。他的最終目的是創造贏家,在人際關係的定義中贏家是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說,贏家是他們自己,贏家不把他們的精力放在成就上,或維護表麵成功或操縱他人。贏家就是展露自己,而不是為討好或觸怒他人而表現。

這就是創造贏家時需注重的品格。這樣,才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