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一失戀的痛苦(1 / 3)

二卡耐基效應

任何人生活在神話中是相當困難的,人們寄予這樣的人物以相當高的期望值。你的一切行為都要按照人們期待的那樣去做。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公眾的殷切關注。你必須小心謹慎,以免發生任何的失誤。

卡耐基並不滿足於他在課堂上的影響,他計劃在更大範圍中推廣他的事業,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夠從他的課程中受益而獲得成功。

1937年,戴爾·卡耐基在《紐約時報》上展開廣告活動。報紙上通欄大標題寫道:

有效的談話技巧將豐富你的收入

廣告表明,在阿斯特旅館舉辦的免費展示會,將由全美暢銷速度最快的書籍《影響力的本質》一書的作者戴爾·卡耐基先生主持。廣告特別提到,在出版史上,沒有其他任何一本非故事性的書籍能像卡耐基的《影響力的本質》一書那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創造出這麼大的銷量。

商場如戰場,爭取時機乃取勝之道。

——[美]福特“戴爾·卡耐基先生無疑創造了出版業的一項紀錄。”廣告詞寫道。

廣告描述說,卡耐基在畢業前離開了大學,但他卻擁有多個學科的學位,如:教學法學士、皇家地理社會學會會員、人際關係學博士等。博士學位是1926年馬利蘭女子學校授予他的榮譽學位。

廣告中還提到了羅威爾·湯姆斯。他評論卡耐基課程說:“這門課程是集公眾演說、行銷關係、人際關係以及應用心理學為一體的獨一無二的一個驚人的組合。課程如同麻疹般真實,但是比麻疹更富於兩倍以上的趣味。”

廣告大膽地對課程的十五點助益作出了保證,諸如參與者能學會思考、增加收入、贏得更多的朋友、發展潛在的能力、改善人格形象等等之類。

廣告中詳細地敘述了課程如何奏效。1937年,設有十六節正規課程(現在是十四節),教室是旅館裏的私人餐廳。第一節第一部分課程在晚餐時進行。有九場在周二晚間的演說,演講內容包括“改善你的記憶”及“發展你的人格”等。“戴爾·卡耐基有效演說及人際關係組織”會給那些未能參與者寄兩本小冊子:一本列有最近完成了課程且樂於推薦的五百二十人的姓名;一本則概括了所有的課程內容。

令卡耐基高興的是,周二晚間的演說吸引了眾多的聽眾,相當火暴。

在一個聽眾氣氛十分熱烈的周二晚上,卡耐基發表了一場精彩的演說,題目為《措詞得體的交談》。

在這場演說即將開始之前,台下迫不及待的觀眾,都用熱切和期待的目光,滿含敬意地對卡耐基翹首以盼。

在陣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卡耐基登上了講台。

“先生們,晚上好。”他首先向他的忠實聽眾們表達他的問候,“十分感謝大家的光臨和對我的支持。”

身體並不魁偉的卡耐基,用他那溫和而炯炯有神的目光,掃視著全場。他微笑,向大家頻頻點頭示意。他站在講台上,顯示著優雅的氣質和風度。

台下掌聲經久不息。

“現在,我開始和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作真誠的交流。”全場很快安靜下來,大家準備好了聆聽這位天才的交際學大師的演講。

“日本著名談話藝術家德川羅森說,”卡耐基開始了他的演說,“人們日常與人談話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幾種:一是基於意識的,二是基於感情的,三是基於求知的。”

“換言之,如果換成淺顯一點的說法,就是:”

“第一種,基於意識的,即心裏想些什麼,要用談話的方式宣瀉出來。如果有心事而難以從口中表達出來,是一種很大的痛苦。許多人之所以寧願付出巨大的代價也要保持兩個知己朋友,其原因也就是為了在心裏有事的時候好去向他們傾訴。此外,還有另一種‘基於意識’的情形,那就是:你試圖借助談話方式去左右別人的意識。譬如,你請別人辦一件事別人答應了你,這就是你已經左右了別人的意誌。”

“第二種,基於感情的,我們平時所謂聯絡感情,其目的在於通過彼此的談話,促使雙方的感情有所增進。”

“第三種,基於求知的,是你想認識某一種事物,或為了某一件事而請教別人等等。”

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位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智慧、雙手、力量結合在一起,幾乎是萬能的。

——[美]韋伯斯特“以上的分類,雖然出於談話藝術家之口,但我們在日常應酬中,也不妨記住你對每一個人的應酬目的屬於哪一類。是第一種,第二種,還是第三種?在確定了之後,再去進行。要謹記,你是要成功,而不是失敗,一定要朝著目標前進,不要節外生枝地去做一些和目標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事情。”

“有許多人的應酬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明知故犯’。比方說,你明知有求於人必須出於禮貌,但卻對你的朋友橫眉冷對,怒目而視。”

卡耐基強調說:“這樣做是不行的,除非你存心想讓你談話失敗。”

卡耐基繼續說:

“同是一句話,措辭略有不同,效果相差會很遠。舉例來說,‘郵筒在哪裏’和‘在哪裏有郵筒?’這兩句意思完全相同的問題,就有不同的答語。因為你講得不同,聽來便有差異。這一點我們在應酬時不得不加以特別的留心。”

聽眾席上的人們頻頻點頭,表示讚同卡耐基的意見。

“以講究衣著出名的美國電影明星辛西婭·吉布,”卡耐基舉例說,“某次出席一個聚會,穿的是一件紅色的大衣。第二天,許多親友和記者前來問及那件紅大衣的事,問法有如下各種不同的方式:”

“‘吉布小姐,昨天你穿了件什麼顏色的大衣呀?’這是自由式。‘吉布女士,昨天穿的那件大衣,是紅色的呢,還是別的什麼顏色?’這可以說是半自由式。”

“‘是紅的麼?’這是肯定式。”

“‘是紅的吧?’這是否定式。”

“‘是紅的呢,還是白的?’這是選擇式。”

“‘是深紅的不是淡紅的?’這是強迫式。”

此時的會場上,聽眾們一邊心裏考慮著“究竟哪種問法好,哪種問法不好”,一邊等待卡耐基的下文。

卡耐基說:

“讓我們來聽聽吉布女士自己的看法吧。她事後對人講,她最不開心的是聽到否定的發問,對於強迫式也感到不愉快。她笑著說:‘他們為什麼不問我那大衣是淡綠還是深綠?這樣的話,我就會爽快地回答是紅色的’”

卡耐基繼續說下去:

“否定式常會使話語意義模糊不清,比如‘你昨天晚上喝了酒,所以沒有回家麼?’我有一天在公共汽車上聽見一位小姐問她的同伴:‘你覺得這個假期的電影不算沒有好看的吧?’我沒有聽見對方的答話,因為我一時也想不出應該如何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有’呢,還是‘不算沒有’?問題實在是令人費解。”

卡耐基接下來提出了他的建議:

“聰明人一般都喜歡用間接法來應酬。通常,凡是可能直接帶給對方難過或者有所損害的,都應以間接法為宜。”

“但是,”卡耐基話鋒一轉,“如果濫用間接法,也很容易弄巧成拙。”

“有一個例子:某地有個退休的官員,已經九十七歲高齡。他已領了幾十年的退休金,每次都由他的孫女到有關方麵領取。有一次,財務處換了一位新職員,他看見花名冊上寫著領薪人的出生年份是1840年,算一算已年近百歲了,心想會不會是他的兒孫有意瞞報領薪人的死亡來冒領退休金呢?”

人多了,各人肩膀上的責任就減輕了。

——[挪]易卜生“他本可以直截了當地問:‘朋友,這位老先生還活著吧?’可是他沒有這樣問,而是用的‘間接法’:‘這位老生是1840年出生的,今年可有多大歲數了?’聽話人當然明白對方的用意何在,於是回答:‘今年九十七歲,托你的福他還健在。’職員頓時顯得極為尷尬,趕忙語帶歉意地說:‘是嗎?恭喜你有一位長壽的祖父。’才扭轉了緊張的氛圍。”

“要想知道別人的年齡,直接詢問常常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卡耐基說,“尤其是對於女士們,問她們今年芳齡幾何,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侮辱。這裏我向諸位提供一個成功的例子。被評選為日本第一號保險推銷員的原一平先生,常以如下的方式問別人的年紀:他先問對方:‘你看我今年多少歲呀?’對話回答:‘三十四五歲吧?’原一平於是先說‘你猜準了,我今年三十四’,然後,他故意把對方估計年輕一些,‘你呢,我看是四十二三,對吧?’‘哪裏,’對方很高興的回答他說,‘我四十八歲了。”’

卡耐基指出:先用一種方法向對方敬意,這是間接法的精髓。

“比方說,”卡耐基說,“你看見一位婦女腆著大肚子,你與其問她‘你有孕麼’,還不如說:‘恭喜你!’”

聽眾席上爆發出一陣笑聲。

卡耐基繼續發表他的演說:

“我們的朋友有新舊、厚薄之分,不少朋友是由朋友介紹認識的,這種朋友稱不上‘老友’應該算是‘新交’。對朋友的應酬,如果你和對方認識是通過另外一位朋友介紹的,而你又要和這位新朋友交往,那麼你應該先把這事通知那位老朋友。假如你同對方直接交往由來已久,那又當例外。否則的話,通知你那位老朋友絕對是有必要的。”

“我有一位朋友,就有一種很不好的習慣。你今天給他介紹一個朋友,他明天就直接找那朋友,而是不再找機會讓三個人在一起碰頭。對這位朋友,朋友們給他一個外號,叫做‘直撥電話’”

這一幽默引得台下一陣大笑。

“對這種事情凡是有過一次教訓的,”卡耐基說,“以後再也不敢介紹朋友給他認識了。因為他這種‘直撥’的方式,總有一天會使你損失。假如你也冒險采取‘直撥’的方式,萬一對方把事情暴露出來,你的老朋友就會極不愉快的。”

聽眾們都同意卡耐基的看法。

卡耐基最後說:

“所以,我們應該記著,假如打算去拜訪某A,托他辦一件事,而某A是某B在不久前介紹給你認識的,那麼你要把事情告訴某B,這樣做是絕對有利無害的,說不定某B還會盡全力相助。”

“同時要準備的事項還有:”

“第一,先了解對方的個性,對方是熟朋友,這事當然就不在話下了;如果是不十分相熟悉的,就有必要設法研究一下。”

“第二,接近方法,關於此點,前麵已經講過。”

“第三,預先計劃好將要應酬的內容,不要臨陣磨槍、東拉西扯地講話。”

“第四,征求對方的同意,比如時間、地點等事項。”

“最後,才實施你的應酬步驟。”

“沒有經過準備的應酬,成功率往往很低,並且以後會遇到很多障礙。”

自己無論怎樣“進步”,不能使周圍的人們隨著進步,這個人對於社會的貢獻是極有限的。

——鄒韜奮卡耐基的演講結束了,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如此精彩而淺顯的講演,既給了人們一定的知識和技巧,又帶給人們以語言美的享受。

卡耐基這樣的演說,吸引了眾多的聽眾。由於人數太多,便得阿斯特旅館拒絕招待群眾聚會。旅館的人員解釋說群眾過多將會對旅館內的設施形成較大的壓力。

另一方麵,湧進的人群也向卡耐基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在他的著作《影響力的本質》麵世以後,他要想在演說結束後回複以往原來的生活狀態,已經變得日益困難。他的崇拜者們期待他在私下的談話中也同樣具有戲劇性的色彩。

卡耐基認識到,任何人生活在神話中是相當困難的,人們寄予這樣的的人物以相當高的期望值。你的一切行為都要按照人們期待的那樣去做。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公眾的殷切關注。你必須小心謹慎,以免發生任何的失誤。如果你一不小心發生了有損於你公眾形象的事情,那麼你的崇拜者們會因為你的失誤而感到失望和痛苦。這樣,你就有愧於你的景仰者了。此後,你的心將受到自責,你再也不能心安理得了。另外,你如果出名,就意味著你沒有自由。無論你出現在那裏,人們一旦認出了你是某某名人,便會蜂擁而至,要求你簽名,要求與你合影。你將接到雪片般飛來的請柬,邀請你出席各種各樣的宴會、舞會、座談會、慶典之類。每一張請柬的東道主都是重要的,都是有臉麵的,你不能拒絕,如果拒絕了你就是不給人家“麵子”,就是自恃清高,以後你就可能遭受懲罰,會有各種各樣的不愉快等著你。但是,你根本就應接不暇。如果“有求必應”,有邀必赴,有約必踐,那麼你非給累死不可。這就是盛名之累,這就是眾多的人們期望“淡泊”“寧靜”的原因之所在。此外,媒體的記者們會“圍追堵截”你,讓你無路可逃,會沒完沒了地向你提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會處心積慮地刺探你的隱私,然後添油加醋地炮製出長篇累牘的緋聞豔聞秘聞,弄得你啼笑皆非。各種報刊雜誌要你供稿,介紹你的成功之道;要你談對人生的看法,對社會熱點評論。總之,你是惹不起,躲也躲不脫的了。你得千方百計協調好各方麵的關係,你得費盡心思地周旋在各種場合。單是這些煩心的事,就已經搞得你精疲力竭了,你還談得上什麼再繼續把你的事業發揚光大呢?

現在,戴爾·卡耐基校友會就正飽受著這種盛名之累的苦楚。

這位從密蘇裏州農場裏走出來的社會名流、學界巨子,現在發現要想在盛名之累下過著遊刃有餘的生活,更是不可能。

在講台上,卡耐基依然意氣風發、情緒高昂。但是,一旦步下講壇,他就變得安靜、寡言少語,與一位傳授處理人際關係技能的大師相去甚遠。

他試著避免引人注目,他反複地在宴會上更換桌子,以試圖避開眾多的熱情讀者。

卡耐基對處理這些應酬的同事提出了他的看法:

“哈洛德,我希望你盡量避免再安排對這些邀請的承諾。在我寫作《影響力的本質》一書之前,人們不會探尋我的公司,我那時隻是戴爾·卡耐基,隻是一個普通的講授成人教育課程的教師,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值得在背後披露的。”

“現在,我出版了這本書,造成了奇跡般的銷量。所以人們就期待我是某種‘超乎世界’的與眾不同的人物。然而,當陌生人遇見我,開始認識我以後,他們會發覺我其實就像他們隔壁的鄰居,而不是某個具有戲劇性格的人。之後,他們就會感到失望,而這,也將令我因窘難堪。這也就是我要避免任何被陌生人邀請的可能的原因。”

隻會淹沒在那些舊鍾的一片響聲裏。

——[蘇]高爾基然而,回避邀請函還不能保證回複到以前的生活形態。因此在《影響力的本質》一書的暢銷達到高潮的時候,他離開美國前往歐洲去了。

但是,離開了卡耐基,“戴爾·卡耐基有效演說及人際關係組織”就開始呈現經營不善的局麵。

1939年,他不得不回來挽救他的事業。數月後,卡耐基慎重地建議大家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不景氣的狀況。他解聘了三十五名職員,關閉曼哈頓第四十二街辦公室的營業,而把生意遷到了森林丘他自己的家中。

卡耐基課程的效應既帶來了轟動,也帶來了煩惱,但無論如何,這種情形都是對卡耐基事業的承認和評價。卡耐基效應不僅表現在演講中,而且也表現在對學員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上。

卡耐基課程的教師在講課中,都要求學員報告他們在不同狀況下應用人際關係原則的情形。既表示讚揚和肯定,也提出有益的建議。

卡耐基課程的一位學員,有一天看到他的助理坐在椅子上,腳卻蹺在辦公桌上,什麼事也不做,而他的辦公桌上已堆滿了公文,他很想把這個助理叫進房來痛罵他一頓。他在課堂上報告說:“由於當時我正要做卡耐基上次指定的作業,也就是如何使別人感到重要,我就決定用另一方法來對侍他。我先和他隨便談一些事情,然後我說一切工作都推到我這裏,我簡直沒有辦法做完。‘你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我們的工作情形?’我請教他。他提出了幾項辦法,我們討論了一會。然後他說:‘我今天沒有什麼事做。我可不可以幫你處理一部分公文?’他承認無所事事,而我也沒有批評他一句,他就決定以後多做一些事情。我達到了我的目的,卻沒有侮辱他,也沒有引起他的反感。”

卡耐基原則中很多人難於做到的一條是:如果你錯了,你就迅速而鄭重地承認。有些人認為承認錯誤就是表示自己有缺點。不過,如果一個人錯了,承認之後下一步就容易做了,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在於誠實,承認錯誤就是通往誠實關係之門的鑰匙。

加州沙加拉門杜市一位教小學四年級的教師蘇珊·席曼士太太所說的事,足以證明這項原則的正確。“一天在學校裏,”她說,“我覺得很不舒服而心情煩躁。我警告班上學生說我不舒服,他們應該好好守規矩。一名男生平時就很調皮,那天他真的惹火了我,我走過去猛搖他說,‘你到走廊上去待一會,我現在不想看到你。’”

“過了一會兒,我知道是自己不對,我心情太暴躁了。我把他叫回來,然後對全班說:‘孩子們,我為我剛才脾氣不好的情形向你們道歉。剛才是我不對——不是他的錯。我很抱歉,尤其是對不起他。我要更耐心一點。’那一天剩下來的時間一切就更好了。我警告他們我不太舒服,要他們好好守規矩,事實上孩子們並不能十分了解,所以根本就沒有注意。但是在我承認了我的錯,不是他的錯以後,他們就很守規矩。我想我是第一個問他們道歉的教師。”

每個消費者需要越來越具有個性,市場就越來越多樣化,我們要做到產品差別化來適應各種不同的市場。

——詹炳發在業務往來方麵應用這條原則,往往能為公司保住顧客。羅拔·畢克是一家暖氣、冷氣專利空氣調節器製造公司的代表,他發現自己處在一種很糟糕的情況中。他的公司和一家金屬板公司做生意,有些電風扇要送到市區一幢正在建築的大樓裏,這家金屬板公司打電話來要求把電風扇送去,但是由於畢克的公司出現差錯,沒有把電風扇送出去。金屬板公司的負責人未能在預定時間拿到電風扇,非常生氣,表示不但以後不再跟畢克的公司做生意,並且要告畢克的公司沒有按時送貨,要畢克公司付出罰款。畢克等這位負責人說完後,答複說:“我知道你是對的,我們公司確實不該不按時交貨。你是我們最好的顧客,這完全是我們的錯,我們犯了錯就應該盡量去改正。我馬上去租一輛卡車,親自到公司去把電風扇拿來。”那個負責人已安靜了下來,他告訴畢克不必專程去跑一趟,他會在大樓裏做些其他工作,不讓畢克的公司受到合約中罰款那一條的處分。畢克說,如果沒有上過卡耐基課程,不知道人際關係的這條原則,他可能會惱羞成怒,也發起脾氣來,或者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或者對那位負責人說話的態度表示不滿。結果由於他承認了錯誤,他也就保住了這位顧客。

每一位推銷員都知道,要把東西賣出去,首先得引誘買者,使他有接納的心態。要做到這一點,推銷員要想辦法讓買者對他所提出來的所有基本問題,都用“對”來答複。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操縱的技巧,卡耐基不同意這種說法。事實上,所有的卡耐基課程都充滿了讚同的氣氛。他說:“使別人立刻說‘對,對’是遵循古希臘蘇格拉底使用的原則。”

蘇格拉底從來不說別人錯了,他提出對方必然要同意的問題,他一直追問下去,要對方一再承認“對”直到最後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蘇格拉底要他得到的結論。

卡耐基各班的教學都使用蘇格拉底這種辦法,教師在一種讚同的氣氛中教學,他根本不說“不對”,而是用肯定的方式來鼓勵學生。這種方法在幫助學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上,非常有效,而學生把這種方法用在人際關係上,也同樣有效。

人際關係原則有一條是讓別人多談,這也是推銷員常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佛羅裏達州海雅利市薑生裝備公司零件部經理喬治·奧爾生很重視這項原則。他知道自己有個毛病,那就是如果讓他來談話,常常會把話題扯遠了。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項原則,他在公文包裏貼了一張漫畫,上麵畫著一個小人,有一副你從來沒見過的大牙齒,還有一張大嘴巴。每次他打開手提包,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張誇張的漫畫。他報告說:“那個時候,我想得到一家大公司的合同。我們去拜訪采購部門的人,我隻是提出問題而讓人家去說個不停,這樣我就知道他要什麼。事實上,就是因為我讓他談話,又注意聽他談話,才使他樂意和我簽下合約。”

艾倫·梅約士非常憤怒和惱火,他剛訂了一輛最新的勝利牌汽車,這是他的第一輛車,非常希望能到路上試試身手。但原定星期三交貨的日子過去了,車子仍未到,車行的技工又說下個星期一,但到時還是看不到車子。艾倫很想去大罵他一頓,並且要求限時交車,但是他想到了卡耐基原則,而改以友善的態度來辦這件事。他去問那技工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問題,技工說車子各部件都已經送到車行來了,但是他是一名義警,上周末一場龍卷風掃過鄰鎮,他奉緊急命令去幫忙,累了一天一夜隻睡了兩個小時,因此沒有時間把車裝起來。艾倫聽他大談龍卷風,以及他在救援工作中所擔任的角色,又誇讚了他一番,並且表示諒解他為什麼沒有按時交車。艾倫還說雖然很想早點拿到車子,但是不想催他趕工。第二天艾倫接到技工的電話,說車子已經裝好了,可以在下午五點鍾去取。他到時間去取車,和那位技工談了一會,向他致了謝,然後去車行付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