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探尋落實責任不力的根源 (1)(3 / 3)

許多民營企業經常會出現如下的類似場景。開會時,老板追究某件事情的責任時,開始時基本上沒有人開口說話。即使老板問到自己,也會說:“我不知道,這不是我的責任。”“這好像不屬於我的工作範圍。”大家相互推脫責任,當老板費盡精力找到責任人與處理方法時,大多數員工就突然都變成了諸葛亮,“我早就知道是這小子沒有落實責任”、“我早就發現是這個部門沒有負到責任”、“我早就覺得該這麼做了”……

可這種 “事後諸葛亮”有什麼用呢?往往該落實的責任就在這種阿比勒尼悖論的作用下被不知不覺模糊了。作為企業中的一員,你應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有自己的主見,不要隨波逐流。發現問題就要及時提出來,不要怕出錯,不要怕被別人笑話,不要怕得罪人,也許別人和你是一樣的想法。維護企業的利益、落實責任是不能當悶葫蘆、老好人、馬後炮的,因為責任心是一個員工必備的職業操守,公司興亡是每一個員工的責任。隻有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企業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個人才能不斷地取得進步。

人性的頑疾:推諉扯皮找借口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借口:

“我不是搞這個的,這項工作我完成不了!”

“這不是我的職責範圍,你應該找別人!”

“這麼難做,幹脆不幹了!”

“那麼認真,何苦呢!”

“這個方案當初是某某提出的,出了問題當然應該由他負責,沒我什麼事!”

“沒想到,市場變化這麼快,活該倒黴!”

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以及人類懶惰、不肯承擔責任的劣根性,好多人都喜歡用借口來為自己的不落實開脫。借口讓我們暫時逃避了困難和責任,獲得了些許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卻蠶食了人們的責任心,給落實責任的效果造成不良影響。

歸納起來,我們經常聽到的借口主要有以下五種表現形式:

1他們做決定時根本就沒有征求過我的意見,所以這不應當是我的責任。

許多借口總是把“不”、“不是”、“沒有”與“我”緊密聯係在一起,其潛台詞就是“這事與我無關”,不願承擔責任,把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卸給別人。一個團隊中,是不應該有“我”與“別人”的區別的。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可能獲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能獲得上司的信賴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尋找借口,無形中會提高溝通落實的成本,削弱團隊協調作戰的能力。

2這幾個星期我很忙,我盡快做。

找借口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容易讓人養成拖延的壞習慣。如果細心觀察,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在每個公司裏都存在著這樣的員工:他們每天看起來忙忙碌碌,似乎盡職盡責了,但是,他們把本應一個小時完成的工作變得需要半天的時間甚至更多時間才能完成。因為工作對於他們而言,隻是一個接一個的任務,他們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拖延、逃避。這樣的員工隻會讓責任的落實遙遙無期,讓管理者頭痛不已。

3我們以前從沒那麼做過,這不是我們這裏的做事方式。

尋找借口的人總是因循守舊的人,他們缺乏一種創新精神和自動自發工作的能力,因此,期許他們在工作中作出創造性的成績是徒勞的。借口會讓他們躺在以前的經驗、規則和思維慣性上舒服地睡大覺。

4我從沒受過培訓來幹這項工作。

這其實是為自己的能力或經驗不足而造成的失誤尋找借口,這樣做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借口隻能讓人逃避一時,卻不可逃避一世,更不利於責任落到實處。

5我們從沒想過趕上競爭對手,在許多方麵人家都超出我們一大截。

當人們為不思進取尋找借口時,往往會這樣表白。借口給人帶來的嚴重危害是讓人消極頹廢,如果養成了尋找借口的習慣,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是積極地去想辦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其潛台詞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這種消極心態剝奪了個人成功的機會,最終讓人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