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勒尼悖論:“牆倒眾人推”與“事後諸葛亮”
30年前美國人哈維根據自己生活中的一次經曆描述了“阿比勒尼悖論”。他和太太以及嶽父嶽母在40℃的高溫下,坐在位於得克薩斯州科勒曼城的家中的門廊裏。科勒曼距離德州的另一個城市阿比勒尼大約53英裏。4個成年人在酷暑中盡可能地少活動,喝檸檬水,看著風扇懶洋洋地轉,偶爾玩玩多米諾牌。過了一會兒,嶽父建議開車去阿比勒尼,在那兒的一家餐廳吃飯。哈維作為女婿覺得這個主意很瘋狂,但看不出有任何反對的必要,因此他附和了該提議,太太和嶽母也附和了。
4個人上了沒有空調的別克轎車,冒著塵暴驅車去阿比勒尼。他們在餐廳吃了一頓乏味的午餐,然後回到了科勒曼,筋疲力盡,並且燥熱難當。大家對這次經曆普遍不滿意。直到他們到家後,才發現原來沒有一個人真的想去阿比勒尼,他們隻是附和,因為他們認為其他人盼著去。哈維將此命名為“阿比勒尼悖論”,並認為組織中也會出現類似的荒唐現象,即組織采取的行動往往與真正的意圖相悖,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企業中類似的事件並不罕見。
一家軟件開發公司近年來業務發展得很好,吸引了許多名牌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公司有一套嚴格的招聘製度和程序以保證業務部門能夠招聘到合格的人才。按照公司人力資源委員會的規劃,今年隻招聘軟件工程和市場營銷兩個方向的人才,管理類的應屆畢業生暫時不招聘。在一個偶然的場合,公司經理的大學同學向他推薦了一位管理專業的應屆大學畢業生,雖然經理覺得不能違背公司製定的招聘計劃,但希望由人力資源委員會的成員來作出具體的決策,於是將被推薦人的資料轉給了人力資源委員會。
人力資源委員會的5位成員開會討論這位被推薦人的申請。起初大家都不發表意見。過了一會兒,其中一位委員說:“這位申請人知識麵很寬,盡管對於管理實踐不太熟悉,但她應當很有潛力。”其他人紛紛讚成,最終決定錄用她。這位被錄用的大學生來公司上班後到經理辦公室道謝。經理很驚詫,為什麼人力資源委員會違背剛剛製定的招聘計策,將一個素質平平且公司並不需要的人招進來?人力資源委員會的幾位成員開始指責那位首先發言的委員,而這位委員則說:“我看你們在會上都不發言,而我還要去主持另外一個會,而且我們既然開會,就要達成共識、作出決策,所以我才率先說出那樣的話。如果我的想法不對,你們怎麼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出不同意見呢?”
可見,出於怕得罪人或從眾的心理,很多人都會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見解,喜歡揣測別人的心理和順從別人的想法,模糊自己的責任,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使其做法往往與其真實想法相違背,如此一來,有效地落實責任也就無從談起。
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或多或少地意識到自己的公司存在一些問題,卻很少有人會主動提出來。直到問題嚴重到紙包不住火,必須要追究責任的時候,大家才仿佛突然醒悟起來,爭先恐後找證據指責那個失責的人,大有“牆倒眾人推”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