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撥千斤,用杠杆撬動地球
“四兩撥千斤”之說,最早見於王宗嶽《太極拳論》一文,意指太極拳不以拙力勝人,是以小力勝大力,現代社會指巧幹勝過蠻幹,用技巧以極小的努力或盡可能少的消耗而取得卓有成效的結果。
能否選擇一種好的方法,往往決定你的工作是輕鬆還是辛苦,事業之路走得是遠還是近,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
人們常說:“一件事情需要三分的苦幹加七分的巧幹。”意思是做事時要注重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用巧妙靈活的思路解決難題,勝於一味地蠻幹。“苦”的堅韌離不開“巧”的靈活。一個人做事,隻知下苦功,則易走入死路,若隻知用巧,則難免缺乏根基,三分苦加上七分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老李是一個伐木工人,為公司工作了5年,薪金還是原來的水平。這家公司又雇用了老王,老王隻工作了1年,老板就給他加了薪。這引起了老李的憤怒,他去找老板理論。
老板說:“你現在砍的樹和一年前一樣多。我們是以產量計酬的公司,如果你的產量上升了,我會很高興地給你加薪。”
老李聽完後,回去便開始更賣力地工作,並延長了工作時間,可是他仍然不能砍更多的樹。他回去找老板,把自己的疑惑說了出來。
老板讓老李去跟老王談談:“可能他知道一些你我都不知道的東西。”
於是老李就去問老王:“你怎麼能夠砍那麼多的樹?”
老王回答:“我每砍下一棵樹,就停下來休息兩分鍾,把斧頭磨鋒利。你最後一次磨斧頭是什麼時候?”老李紅了臉,一言未發。
當別人都認為工作隻需要按部就班地做下去的時候,一些優秀的人會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將效率提高,將問題解決得更好。正因為他們有這種找方法的意識和能力,他們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他人的認可。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員工的工作效率遠比廢寢忘食重要,企業固然很重視員工的工作態度和忠誠度,但是他們更重視工作成績。
在工作中,僅僅擁有勤奮是不夠的,如果我們想讓自己把工作幹出成效,我們一定要學會聰明地工作,善於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結果力訓練】
“推磨子不如打碾子,幹活兒不如想點子。”實幹不是傻幹、蠻幹,巧幹也不是亂幹、胡幹,否則要麼事倍功半,要麼一事無成。那麼怎樣才能巧幹,取得更好的結果呢?
1.找到針對性的方法
這種巧幹就是抓準了解決事情的關鍵找到有針對性的方法既可以減少勞動量,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實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工作任務,處理不同的情況,需要因時、因地製宜,做出不同的決策。
2.按規律辦事
巧幹需要一種求實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科學規律辦事,用理智戰勝衝動,總是能取得蠻幹得不到的成果。這才是有效執行的捷徑。
3.要有發散性思維
當我們的工作出現困難的時候,要發散性思維多想出幾個好方法,優中選優。
走不一樣的路,好創意帶來超值回報
人常說,走不一樣的路的人是真正的英雄。勇敢的挑戰者不循舊路,會大膽地走屬於自己的路。這樣的人總能找到別人所不到的方法,取得好的結果。
走不一樣的路其實是一種創新心態,將這種心態擺在你的行為模式裏,時時有著創新的意識,那麼你就會隨時都有一種尋找創新機會的心理反應,就有了創新的敏銳觀察力,就不會讓機會從你的眼皮底下溜走。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員工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公司創新能力的高低,而公司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司的競爭力。所以,學會並善於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可以讓我們的職場生涯更順暢。
在一個大型酒類博覽會上,很多知名品牌廠家蜂擁而至,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也想去占一席之地。由於場麵之大遠超出酒廠領導的預測,小酒廠的產品和參展人員被擠在一個小角落裏。雖然他們的產品是運用傳統工藝精心釀製的佳品,但從包裝和廣告宣傳上,都很難吸引經銷商注意。到博覽會將近尾聲時,小酒廠的產品依然無人問津,廠長為此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