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太陽收縮之謎(1 / 1)

1976年,美國天文學家埃迪提出了“蒙德極小期”的概念,他認為在“蒙德極小期”之內,黑子的記錄一次也沒有,太陽活動很弱,太陽活動11年周期的“脈搏”也停止了。

埃迪的看法在天文學界引起了激烈爭論,1974年埃迪也提出了更大膽的觀點--太陽正在收縮著,太陽直徑差不多每年縮短1/850,太陽直徑140萬千米,差不多每年縮短1647千米。按埃迪的計算,不用10年太陽就消失了。

埃迪曾認真研究了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從1836年-1935年的太陽觀測資料,數據表明這117年間太陽直徑在不斷收縮。他還研究了美國海軍天文台從1846年以來的觀測記錄,得出的結論同上麵的結論一致。埃迪還認真觀測了1567年4月9日的一次日環食。當時有人計算應是日全食,埃迪解釋說,原來的太陽比現在大些,月亮遮不嚴太陽的光線,所以就出現了一個環。

法國哥廷根天文台也保存較完整的太陽觀測資料。科學家們的計算表明,太陽大小在200多年內變化不大,比起埃迪的數值要小得多。

天文學家還試圖從水星淩日的材料證明埃迪的觀點。根據42次水星淩日的觀測記錄發現,300年來,太陽非但沒有縮小,還有增大的現象。此外,英國天文學家帕克斯還借助1981年日全食的機會進行了相關的觀測,得出的結論也和埃迪相反。

1987年,中國上海天文台與美國海軍天文台合作,將當年9月27日的日全食資料與1715年的資料比較,結果表明太陽確有收縮,但隻是埃迪數值的1/5,有些科學家從其他日全食資料來計算,也隻有埃達數值的1/10。

太陽會一直收縮下去嗎?收縮的幅度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們觀點還很不統一,需要進一步觀測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