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月8日,在墨西哥阿侖德一帶,下了一場規模不小的隕石雨,降落範圍估計在260平方千米左右。已收集到2000千克以上的隕石,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10千克,科學家通過對隕石的化學成分分析,發現裏麵含有鈣、鋇、釹三種稀有元素。這三種無素按照目前關於太陽係起源的原理,是很難形成的。隕石裏為什麼會有這三種元素呢?
於是有人聯想到太陽伴星問題。在天文學上,人們習慣把較亮的那顆星叫主星,較暗的一顆叫伴星,人們把這樣成雙成對的星星稱為雙星,相對於雙星的是單星,此外,還有聚星。在銀河係裏,雙星、聚星占多數,單星很少,太陽就是其中的一顆。
有人曾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太陽有可能有伴星。198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馬勒和同事共同提出了太陽係伴星的假說。與此同時,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的一位大學教授維持密利和密克遜等人也提出了同一假說。他們認為,太陽還應與一個未發現的恒星組成雙星係統,那顆伴星很可能是一顆暗弱的矮星,質量是太陽的1/10,大約每2600萬年與太陽接近一次。天文學家一直試圖從距離較近的5000多顆恒星中尋找這顆伴星,但一直沒有找到。科學家們通過對阿侖德隕石雨的研究,又為尋找太陽的伴星帶來新的希望。
根據阿侖德隕石雨,天文學家們曾做過這樣的推測,大約在50億年以前,太陽係還是一團氣體和塵埃,離它很近的一顆恒星不知什麼原因發生了大爆炸,把許多物質拋向了天空,其中就有鈣、鋇、釹三種極為稀少的元素。其中一部分被拋入太陽星雲,使太陽星雲猛烈收縮,其核心部分形成了太陽,周邊部分成了行星。阿侖德隕石可能就是50億年前爆炸的那顆恒星拋入空間的物質。太陽的這顆伴星與太陽的距離將比地球軌道遠1000倍,約1500億千米。那麼科學家為什麼沒有找到這顆伴星呢?有人認為它可能是一顆太暗的中子星,也可能是一個黑洞,所以人們很少見到它。
阿侖德隕石中的三種稀有元素到底來自何處,謎底還有待於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