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身陷囹囫——用樂觀主宰自己(1 / 1)

有時候,當我們確實處於惡劣的客觀環境中,無力無望改變現實,那如何使自己不溺於敗局,而保持開朗和擁有力量呢?

請看下麵的一個例子: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格在幼年時期就已經定型,而且會影響人的一生,日後改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林克卻否定了他的這種說法。

林克身為猶太裔心理學家,二戰期間被關進納粹集中營,遭遇極其悲慘。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均死於納粹的魔掌,唯一的親人隻剩下一個妹妹。他本人更是受到嚴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忽然之間頓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感受——日後命名為“人類終極的自由”。當時他隻知道這種自由是納粹永遠也無法剝奪的。從客觀環境上來看,他完全受製於人,但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超脫於肉體束縛之外。他可以自行決定外界的刺激對本身的影響程度。換句話說,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他發現自己還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與能力。

他在腦海裏設想各式各樣的情況。譬如,獲釋後將如何站在講台上,把在這一段痛苦折磨中學得的寶貴教訓,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憑著想像與記憶,他不斷鍛煉自己的意誌,直到心靈的自由終於超越了納粹的禁錮。他的這種超越也感染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獄卒。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意義,尋回自尊。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林克運用難得的自我意識天賦,發掘了人性中最可貴一麵,那就是人有“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來自人類特有的四種天賦。除了自我意識,我們有“良知”,能明辨是非和善惡;還有“想像力”,能超出現實之外;更有“獨立意誌”,能夠不受外力影響,自行其是。

林克在獄中發現的人性準則,正是我們營造自治自立人生的首要準則——自由擇誌。自由擇誌的含義不僅在於采取行動,還代表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個人行動取決於人本身,而不是外在環境。理智可以戰勝情感,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當我們對外部自由無能為力時,也不要放棄,要培養自我的心靈自由,將自我引向積極和美好的一麵。始終在內心積聚力量,等待時機,最終為自己贏來好的外在環境。

生活總是這個樣子,想美好的事情,你就會找到快樂,走向成功;想失意的事情,就會走向失望的深淵。無力麵對生活,無力麵對失敗!

一定要記住,你有選擇的力量。選擇健康、快樂和幸福,你的潛意識就會接受,並使你成為這樣的人;選擇做一個健康、快樂、友善的人,整個世界就會跟著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