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意氣用事——助人為樂也要公私分明(1 / 2)

江湖義氣是古代法製混亂的產物,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行事原則都要以法律為準,如果還抱著江湖義氣不放,就隻能回到幾百年以前去了。

其實我們為人處世有兩條原則,一是以做好事為標準,二是以處好人為標準。有人把前者作為最終目標,而有人卻以後者為目標。如果以後者為目標,那麼他的一切將以討好別人為出發點,以情麵為準則,這種人是肯定做不了好事的。光憑義氣行事的人就是以處好人作為他畢生的目標,似乎一輩子有許多哥們朋友誇他夠義氣,他也就心滿意足了。這是很不足取的。

在一般情況下,朋友問互相幫助並沒什麼不可以,但如果其中摻入“義氣”兩字,就會生發危險。有的人能清醒、理智地對待問題,那麼當互幫互助和原則問題發生衝突時,就能以遵守法律為重;而如果一味以義氣為重,那就可能冒犯法律而尊重義氣,到頭來是害了自己。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要把義氣之害減到最低程度,首要的任務是學法,把法律牢牢地記在心頭,當你衝動的時候,它會及時澆水滅火,讓你害怕、讓你清醒。

其次,要養成不輕易承諾的習慣。有些人是因為要麵子而隨口承諾別人,然後為保麵子而鋌而走險,結果是丟大麵子。所以要保麵子就要舍得丟小麵子,在開始的時候要考慮清楚,有時,猶豫一下是好事。最後,要勇於拒絕別人。如果明擺著此事要冒險,那就該想想:對方不顧我的安危讓我去犯法,這是不夠朋友的,我也沒必要太夠朋友。朋友首先應為對方考慮,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讓朋友去冒險,那是卑鄙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

生活中的一大功課在於懂得如何拒絕,某些無關緊要的事乃是寶貴時間的蛀蟲——與其為一些瑣碎的事而操勞,不如什麼都不做。在公司裏,同事之間免不了互相幫幫忙,你對這種事情應當采取什麼態度呢?平常我們總說“助人為樂”,但是,怎樣助人才能真正成為樂趣,才能被雙方所接受呢?

例一:一位與你十分投緣的同事,要做一個新建議書,請你提意見,你客觀地給他分析事情,蠻以為幫了他一個忙。可是,不久發現,建議書給上司駁回,同時還被上司訓斥了一番。

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隨便說話,容易弄巧成拙。相約那位同事吃飯,表示歉意。但言辭上不必過分內疚,告訴他你的感受:“我希望幫你一把,想不到卻愈幫愈忙。”“看來,我是適宜做內部和執行的工作,不宜胡亂做計劃。”“下一次你做計劃,最好多問其他人的意見,集思廣益,效果更佳。”最大的目的是,取得諒解和讓對力‘知道,最後的決定還是在他本身,你隻是提意見而已。’至於其他人的閑言閑語,可以不理,不必解釋,也不必費神。有多事者追問究竟,告訴他:“這是某某和我的事,我倆之間全無芥蒂,不必你費心。”對方一定“無趣”而退。

例二:你調離舊職已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對新職也早已熟習,一切順利如意。隻是,尚有一個小麻煩,那就是上一職的接棒人常給你困擾。此人也是調職的,跟你做同事已有一段日子,大家頗為稔熟,所以他以朋友的身份來向你討教就很順理成章。

漸漸你發現,對方對你的依賴,間接影響到你正常的工作,而且永遠背著一個包袱,這對你是蠻不公平的。所以,是到了想辦法改變狀況的時候了。但要切記,得保持你友善的態度,顯示你仍支持對方,樂於幫忙。問題是:你該提醒他獨立工作的重要性,間接協助他獨立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