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勇敢的最大要素,憑著它我才保全了我的生命。——莎士比亞

春秋時期,晉文公、秦穆公要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和晉國、楚國同時結盟。

於是,晉國軍隊駐紮在函陵,秦國軍隊在泛水南邊。

有人對鄭伯(鄭文公)說:“我們鄭國現在很危險,如果派燭之武勸說秦伯(秦穆公),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為了國家的安危,燭之武答應了。

當天夜裏,燭之武就出城了。見到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肯定會滅亡。可是,您知道隔著晉國把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那麼,您又何必滅掉鄭國來擴大晉國的土地呢?

那樣隻會削弱您的國力啊!如果秦國不滅亡鄭國,而是讓鄭國成為秦國東道上的盟友,對秦國來說,是沒什麼害處的。”秦伯覺得燭之武說的不是沒有道理。

燭之武接著又說:“您曾經對晉惠公是有恩的,他也曾答應把焦、瑕兩個地方讓給秦國。但是,他卻違背了這個諾言,早上渡河回到晉國,晚上就修起城牆防禦秦國,晉國難道值得您再次信任嗎?

晉國已經把鄭國當成自己的東部疆界,並且還想擴張西部的土地。

如果晉國不侵犯秦國,那麼它還能侵犯誰呢?這樣不利己的事情,您還是要考慮清楚啊!”

秦伯聽了燭之武的話,非常高興,就立即與鄭國簽訂了盟約,而且派杞子、逢孫等人幫鄭國守城,就率軍回秦國了。

晉國聽說了這個消息,大臣們都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打秦國。但是晉文公念在過去秦王對自己有恩的份上也撤離了鄭國。

鄭國最後大難得脫,是智慧的作用。在紛繁複雜的世事當中,許多客觀的因素無法改變,如若一味哀傷、消沉,於己於人、於國於家都無半點好處。看清形勢,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智慧,從雙贏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樣,個人能夠保全自己,國家亦能處於安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