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帝王和平民百姓是最天然的聯盟者,因為他們有他們共同的敵人——貴族。貴族向來隻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而且拚命攫取擴大他們的利益。他們向上可以威逼帝王,威脅帝王的帝位,向下則可以剝削百姓,吞並百姓的土地。因此帝王對貴族有著深深的戒備,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必須打壓貴族,考慮、照顧平民百姓們的利益,而平民百姓們他們能感受到的苦難,最直接的傷害者就是貪婪的貴族和出身各大貴族的貪官汙吏。曆史上,百姓是最期盼明君的,而一旦明君在位,必然是打壓貴族,維護人數眾多的平民百姓們的利益,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其實李玄的內心中,有他自己的謀劃。按照曆史、社會的發展規律,即曆史、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社會都有他存在的物質和社會基礎。任何人妄圖不按照曆史、社會的發展規律辦事,妄圖一下子就進入到一個相對高級的社會,那必然會遭到曆史和整個社會的報複,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的。中國的社會,也是如此。無論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還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還是後世時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都必然經曆一場大的變革,和一場異常血腥的大的戰爭。李玄並不喜歡戰爭,他想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逐漸的改變整個大唐社會,讓大唐社會逐漸擁有向更先進的社會轉變的經濟、物質和社會基礎。縱觀整個曆史,權力是逐漸下移的,秦朝商鞅變法之前,權力是掌握在帝王一人的手中的,周天子既是整個國家的天子,又是整個華夏民族的族長,擁有至高無上,無人敢去侵犯的權力;先秦,商鞅變法之後,則形成了帝王和貴族共同掌控的局麵,貴族支持帝王,帝王則賜予貴族封地,逐漸形成了封建社會的雛形;而到了唐朝時,封建製達到了頂峰,科舉製的興起,廣大的寒門子弟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權力,參與國家的治理,形成了帝王、貴族、寒門優秀人才一同掌控權力的局麵;而直到清末,人數眾多,最廣大的平民百姓群體開始逐漸的覺醒,可是試著接觸,掌控權力,最終形成了平民百姓都可以參政、議政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而社會體製的轉變,和平民百姓的覺醒,有兩個最深層次的原因:一個就是技術的革新,經濟的發展,而另一個則是知識的普及,有更多的人,有能力接觸、掌控、運用權力。而做為後世人的李玄是最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和知識普及的重要性的。從他發明活字印刷術開始,他就打算通過知識普及,喚醒民眾,革新技術,進而推動整個大唐社會、大唐製度向前發展。
就在活字印刷術被大唐朝野推廣傳播不久,大唐所有百姓都能輕易的獲得書籍,聆聽、學習聖人之道之後,李玄向大唐皇帝李世民貢獻了《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