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晉王李治(1 / 2)

數年前的那場宴會,突厥頡利可汗為自己獻舞,嶺南馮家世子馮智戴為自己吟唱,萬國來賀。短短四年時間,世民就擊垮吐蕃,平定嶺南,威服四方,這就足以說明當初自己錯了,世民比自己想象的,比建成、元吉更優秀,更適合繼任大統,坐上那個天下唯一的位置。世民的繼位,讓大唐所有百姓都能受益,更讓整個大唐江山社稷都得以穩固。

對於大唐如今的儲位之爭,李淵雖然很少走出這大安宮,但是他的內心裏卻跟一塊明鏡似的,所有的一切,是一清二楚的。他有著和大唐皇帝李世民完全一致的判斷: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不是合適的大唐江山社稷的繼承者。

太子承乾能力太弱,魏王李泰則更為不堪,有才而無德,滿口仁義道德、忠義仁孝,卻做事下作,手段陰狠,愛耍小聰明,還洋洋自得。做事隻求結果,不論手段,自己不以為恥,反而四處炫耀。殊不知,忠義仁孝,哪一個不是帝王手中的利器,任何一個字,拿出來,隻要用的好,那都是能夠駕馭百官,治理天下的?可是這魏王李泰偏偏隻把這些治理天下的利器停留在嘴上,說說就算了,絲毫不當一回兒事。

大唐需要的是一位文武兼備、品行兼優的繼任者,而不是能力欠缺的太子承乾,也不是品行不良的魏王李泰啊。

李淵也把目光放在了李世民的其他兒子身上。李世民的其他兒子,在李淵的腦海中,一一閃過,與大唐皇帝李世民選擇的庶子蜀王李恪不同,李淵選中的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嫡三子——晉王李治。

在李淵這位老人的心裏,嫡庶觀念那是根深蒂固的。既然李世民尚有嫡三子——晉王李治,可以繼承儲位,繼任大統,那有何必舍近求遠,選擇一個庶子——蜀王李恪,作為大唐江山社稷的繼任者呢?

李淵對於晉王李治,還是異常喜愛的。他雖然被他的兒子李世民囚禁在這大安宮之內,但是他的兒媳長孫皇後卻天天帶著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晉陽公主李明達去給他請安問好,對自己極其的尊敬,後來,長孫皇後擔心李淵一個人在大安宮中,一個人孤獨,就又把晉王李治和晉陽公主李明達留在他的身邊,陪伴著他,讓他可以含飴(yi)弄孫,安享晚年。

對於李治的感情,李淵那也是十分深厚的。李治是他看著長大的唯一的一個親孫子,那血濃於水的親情,那****夜夜的朝夕相處,是年邁多病的李淵灰暗的囚徒生活中唯一的一道亮色。

李治的品德,是十分出眾的,他對待自己的父皇、母後都十分的孝順,對待自己的兄長,無論是太子承乾、魏王李泰、蜀王李恪都十分恭敬,對待自己的妹妹——晉陽公主李明達也十分的仁愛,對待李淵更是想盡辦法,讓李淵開心。在李淵心裏認為,李治是真的學到了儒家學問的精髓,真的將孔聖人所說的“仁義禮智信”融入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李淵對於年僅八歲的李治,有一種真正的祖孫親情的偏愛,而對於太子承乾、魏王李泰也十分喜愛,但是則相對有些兒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