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回答道:“回稟祖父,秦始皇一統六國,推翻以往殘暴不仁的奴隸製度,草創了新型的封建製度,將權力都統一到中央,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國家,但是他並沒有辦法將這套製度穩定下來,秦朝二世而亡,之後,無論是驍勇異常的楚霸王項羽、胸懷寬廣的漢高祖劉邦、陰狠歹毒的呂後、崇尚無為而治的漢文帝、漢景帝也都隻是對這個製度小修小補,竭力維持,而不能使製度穩定下來,國內矛盾叢生,國外匈奴強橫。直到漢武帝時,漢武帝對內:招攬人才、改革內政、建立幣製與財政、規劃製度,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打擊藩王、豪族勢力,將權力集中於中央;對外:決戰匈奴、擴展外交,溝通西域。不僅重新奠定了漢帝國的製度基礎,而且其宏謀遠慮為此後的王朝,即使是我大唐,也都提供了一整套的相對穩定而成熟的模型和範式。
我認為如果秦始皇是中央集權大一統製度的開創者的話,漢武帝則是中央集權大一統製度的穩定者。如果沒有漢武帝,則我中原王朝時至今日,可能依然是內患不止,備受外族欺淩的國家。
雖然漢武帝的做法,尤其晚年耗盡國力、民力,遠征匈奴,是窮兵黷武不假,但是實際情況是:草原民族匈奴,狼子野心,一旦國勢強盛,就開始劫掠我中原王朝;一旦戰事不利,國勢衰敗,就遠遁漠北,休養生息,待實力稍稍恢複,就又開始劫掠我中原王朝,禍害我中原百姓。這世間有當時抓賊的,哪有****防賊的道理?因此,漢武帝即使耗盡國力、民力,也要將匈奴徹底擊垮的行為,雖然讓其他人有所非議,但是確實讓李治心裏甚為佩服。沒有民族的獨立,國家的穩定,哪有資格談發展,談積攢國力呢?李治認為,正是漢武帝即使耗盡國力,也要打垮匈奴的氣魄、行為,方才保證了以後數百年中原王朝的安穩,中原王朝數百年沒有大的邊患的威脅,數百年的和平發展。
因此,李治認為對於漢武帝的評價,不管給出多麼高的評價都是不為過的。漢武帝是唯一能配得起雄才大略評價的人。對於漢武帝的功績,也是讓李治發自內心的佩服不已。”
李淵驚喜道:“雉奴,這就是你這三天熟讀《史記.漢武本紀》的體會,心得嗎?這實在是讓祖父驚喜異常啊,祖父怎麼也沒有想到你竟然會有如此見識啊?”
李治恭敬的回答道:“回稟祖父,這就是李治這三天熟讀《史記.漢武本紀》後的真實想法,有些想法還不完善,希望祖父能夠指正、批評。”
李淵則哈哈一笑道:“雉奴,你能有如此想法,如此的見識,甚好,甚好啊。祖父也從內心裏為你高興啊,為我大唐江山社稷高興啊。老天對我大唐何其厚哉?竟然將你賜予我大唐,這可真是我大唐的福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