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缺一位儲君啊(1 / 2)

就在這時,一向以知書達理、勤奮好學聞名朝野的越王李貞站了起來,說道:“孔師傅,我也認為漢文帝、漢景帝是無德無義之君主。漢文帝逼殺了自己唯一的舅舅薄昭,漢景帝則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殺死了吳王劉濞(bi)等漢室宗親。自古‘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即使那些人有錯,漢文帝、漢景帝也不能如此刻薄寡恩,苛待皇親國戚啊。”

孔穎達高興的連聲誇讚道:“越王殿下思慮深遠,看問題透徹,越王殿下如此見識,足以證明越王殿下天資聰穎,學習勤奮啊。”

而弘文殿偏殿內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卻唉聲歎氣道:“孔穎達一代大儒,尊崇儒家,而摒棄、隨意指責其他各家學說。這麼多我隴右李氏皇族子弟向他學習,小小年紀竟然被孔穎達教導的,隻知滿口仁義禮智信,而不考慮現實,不考慮百姓社稷,他們這些子弟,以後可都是我隴右李氏皇族的棟梁、是我大唐的重臣,如此被孔穎達如此教導,以後豈不會誤了大事?”

弘文殿內的其他學子,也紛紛附和孔穎達對越王李貞的評價,表示要向李貞學習,唯有李治麵露微笑,不發一言。

待眾人都表達過自己的想法之後,李治方才站起身,對孔穎達說道:“孔師傅,他們這些人所說都是錯誤的,而且是大錯特錯的。漢文帝、漢景帝實則都是一代明主啊。

漢文帝、漢景帝當政的時候,漢朝剛剛經曆過多年的戰亂,民生凋敝,百姓內無餘糧,外有衣食之憂,此時為政者,自當施行道家無為而治之術,行休養生息之舉,我認為他們當時的施政並未不妥,實則十分英明。”

李治的話,讓弘文殿偏殿內的大唐皇帝李世民頓時眼睛一亮,不由得連連點頭。

李治繼續說道:“孔師傅,儒家學問雖好,可是也不是什麼時候都必須用儒家理念治國的,而應該因事因地因人,根據情況的變化,而有所選擇。

正如漢文帝、漢景帝時,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老百姓的生存問題,吃飯、穿衣問題,而不是和他們講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理念,而當百姓們生存問題都得以解決的時候,能夠吃得飽,穿得暖的時候,此時再和他們講儒家仁義禮智信這些理念,他們才願意聽,那時候,才是儒家昌盛的正當其時啊,而曆史上一代雄主漢武帝,就是這樣做的,當國富民強之後,漢武帝就采用了一代大儒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理念,推廣至全國,用以約束百姓們的言行。

至於漢文帝逼殺自己唯一的舅舅薄昭,漢景帝誅殺起兵反叛的吳王劉濞(bi)等漢室宗親,則更是功大於過,有利於社稷的。

一個君王,心中裝的應該就是江山社稷,為了江山社稷安穩,老百姓生活安寧,其他的都是可以放棄的。漢文帝的舅舅薄昭,仗著自己的身份,肆行無忌,屢屢違背大唐律令,行違法之舉,漢景帝時的吳王劉濞等漢室宗親,更是起兵反叛朝廷,威脅江山社稷,這些人如果還不除掉,那麼將朝廷律法置於何地?將江山社稷置於何地?將天下蒼生置於何地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更是無稽之談,朝廷律法麵前,人人平等,豈能分什麼大夫、庶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