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我們認為想要和陌生人結交,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破陌生人,也就是說識人,而在這一方麵,古人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建議,為我們識破陌生人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方法。如周文王渭水河畔識得薑太公,呂太公挑選無賴劉邦為婿,曾國藩初會江忠源的判斷……諸如此類的典故可謂數不勝數。可見,古人均深諳識人之道。
那麼,古人都是如何識人的呢?茲列舉如下:
(1)莊子的“九征”法
莊子認為“人者貌厚情深”,所以知人甚難。但並非不可知,於是他提出知人“九征”法。他說:“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此說對後世影響甚大。
(2)鬼穀子的“揣情術。”
鬼穀子發明了一種知人心理的“揣情術”。對此,他解釋道:“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失其變。”這裏的“欲”是指欲望、愛好;“惡”指厭惡。就是說,通過觀察人在極高興或極懼怕時的好惡表現,可以了解人的內心真情。故名“揣情”。
韓非子的知人術
韓非子提出禦臣七術,其中“三術”是講知人的方法。韓非子說:“主之所用也,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其中的“眾端參觀”就是要從各個方麵考察臣子的言行;“挾知而問”就是明知故問;“倒言反事”就是正話反說,正事反做。後兩項用來考察臣子是否忠誠、可信。
(4)《呂氏春秋》的“八觀六驗”法
《呂氏春秋》寫道:“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指邪念),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指卓異才能),哀之以驗其仁,苦之以驗其誌。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此說是對莊子“九征”法的發展。
(5)王充的“以言觀心”法
王充,東漢傑出的思想家。他在《論衡》中提出“以言觀心”法。他說:“何以觀心?必以言。有善心,則有善言。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則有善行矣。言行無非,治家親戚有倫,治國則尊卑有序;無善心者,白黑不分,善惡同倫,政治錯亂,法度失平。故心善,無不善也;心不善,不能善。心善則能辨然否。然否之義定,心善之效明,雖貧賤困窮,功不成而效不立,猶為賢矣。故治不謀功,要所用者是;行不責效,期所為者正。正是審明,則言不須繁,事不須多,故曰:‘言不務多,務審所謂。行不務遠,務審所由’。”
(6)劉劭的“八觀”、“五視”知人法
何謂八觀?劉劭在《人物誌》中寫道:“八觀者,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三曰觀其誌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寒。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何謂“五視”?劉劭在《人物誌》中又寫道:“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然後乃能知賢否。”
(7)諸葛亮“知人七法。”
諸葛亮一方麵強調知人之難,另一方麵他又認為:“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二曰窮之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谘之以計謀而觀其實,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約定之意)之以事而觀其信。”不難看出,諸葛亮的“知人七法”是對莊子、呂不韋、劉劭等人知人之法的發展。
(8)魏征的“六觀”法
魏征,唐太宗時代傑出的諫臣,博學多智。他在貞觀十四年上太宗疏中提出知人“六觀”法。他說:“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養,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受,賤則觀其所不為。”
古人的觀人之法滲透著智慧,這些識人之法雖然有數千年的曆史,但它所飽含的智慧卻隨著曆史的前進而更加光彩奪目,這些智慧對於我們識破不熟識的人有著彌足珍貴的意義。
一語搞定陌生人
與陌生人接觸,能夠認識人、了解人,能夠快速、準確地對身邊的人做出判斷對當今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