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隻有未曾認識的朋友,從不曾有陌生人!內向者和陌生人做朋友本來隻有一心之隔,心與心的距離是最遠的也是最近的。當心與心還未發生碰撞時,彼此之間是未曾相識的朋友;當心心相惜時,彼此就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人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與初次見麵的人交談,一定要抓住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從對方的興趣入手,循趣生發,往往就能順利引發共鳴。因為對方最感興趣的事,總是最熟悉、最有話可說、最樂於談的。在當今的社會,利益第一,麵對初次見麵的人,如果你不能在短時間內讓對方對你的話題產生興趣,他就會覺得你是在浪費時間,很容易對你產生反感,所以,一定要時刻觀察初識者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激發對方的共鳴,這樣不僅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聊得越來越其樂融融。
一位小學教師和一名泥瓦匠,兩者似乎沒有投機之處。但是,如果這個泥瓦匠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那麼,兩者可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見,交流看法;如果這個小學教師正要蓋房或修房,那麼,兩者可就如何購買建築材料、選擇修造方案溝通信息、切磋探討。隻要雙方留意、試探,就不難發現彼此有對某一問題的相同觀點、某一方麵共同的興趣愛好、某一類大家關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識者麵前感到拘謹難堪,這隻是沒有發掘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而已。
人常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社會上的各種人,具有不同的年齡、性別、性格、脾氣等,他們對事物各有不同的思想認識。各人所處的地位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做人的分寸也就要根據各種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語言習慣來做不同的處理。這就是“對症下藥,激發共鳴”,可以為處世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設想一下,假如你坐在火車上,已經坐了很久了,而前麵還有很長很長的路程。你想與他人講講話,卻不知如何開口,這時,你就要盡力使你的談話顯得趣味十足。坐在你旁邊的是一位很沒趣的人,而你非常想和他聊天解悶,於是你便搭訕道:“真是一條又長又討厭的旅程,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
“是的,真討厭。”
他同意著,而且語調中包含著不耐煩的意味。
“若看看一路上的高山,倒會使人高興起來。再過一兩個月去爬山,那一定更有趣。”
“唔,唔!”他含糊地答應著。
他顯然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這時你再也沒有勇氣說下去了。
假若一個話題對他富有興趣,那麼無論他是如何沉默的一個人,他也會發表一些言論的。因此你在談話的停滯之中,思考了一番後,又重新開始了。
“剛才車上放的歌曲真動聽,”你說,“北京將要舉辦一次別開生麵的演唱會。聽說是那英個人演唱會!”
坐在你身旁的那位乘客坐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