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所以,在與陌生人接觸的時候,我們應當謹遵這樣一個原則:既要親近陌生人,又要和其保持距離。這話似乎有些矛盾。既然要親近,那為何還要保持距離?這樣不就彼此疏遠、缺乏誠意了嗎?
親近陌生人是不容置疑的,但俗話說得好:過猶不及。如果與陌生人過分親近,也不一定是好事。這不僅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會因為離得太近,使陌生人失去對我們的尊重。
人都有這樣一種普遍的心理:得不到的東西總是最好的。獅子般的人一旦與人過於親近,便失去了威嚴,像老鼠般被輕視。
親近陌生人的目的,是讓他們尊重我們,服從我們,而不是與他們建立親密無間的關係。否則,陌生人自認為與我們親密無間,地位平等,便不會樂於服從我們的指揮。親近對於陌生人的含義不同於其他人,這一點我們必須好好把握。
與陌生人在工作中靠得太近,還會有其他的危險:你個人的威信可能大打折扣。一旦越過這一界限,會給陌生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就是當你做出一個困難的決定時,他們以為你會站在他們一邊。如果你的決定與他們期望的相反,他們就會以為你背叛了他們。
保持距離能使雙方產生一種“禮”,有了這種“禮”,就會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產生矛盾。但運用這一技巧時,一定要注意“適當”,也就是一個“度”。如果距離過大,就達不到親近對方的效果,會使雙方疏遠。
那麼原因出在什麼地方呢?其實就是人們忽略了一個“度”的問題。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距離,是一種物理現象,更是一種人際學問,它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的過程中必須麵對的問題。它不隻是物理問題,更是心理的、社會的、影響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非常深遠的問題。有一種豪豬,大概由於它的外形似豬,滿身長著如箭頭一樣的刺的緣故,所以又名刺豬。這種豬會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擠在一起取暖。但是,它們的刺毛開始互相擊刺,於是不得不分散開。可是寒冷又把它們驅趕在一起,但是,刺毛再一次讓它們分開。終於,有了前幾次的教訓,它們開始小心翼翼地接近,最後,它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感覺到對方的溫暖,又剛好刺不著對方。就這樣,它們平安地度過了那個極度寒冷的冬天。初次見麵朋友之間的相處其實就像故事中的豪豬一樣,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安全距離,避免矛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