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力是一種難得的魅力,它能喚起人們的愛心,並能使人願意與你交往,親和力在人的情感上是使情感歸依的起因,同時也是激發人際交往的動力,它對平衡人類心理和克服勢單力薄的不足,起著非常好的調節作用。它可以在無形之中縮短彼此之間的差距,進行平等的溝通。
進一步來說,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會更加樂於接近。這裏的“較為親近的對象”,往往是指那些與自己存在某些共同之處的人。這種共同之處,可以是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或者業緣關係,可以是誌向、興趣、愛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處於同一團體或同一組織。我們通常把這些較為親近的對象稱為“自己人”。
毋庸質疑,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人們對自己人的心理定勢往往是肯定的,自己人之間的交往效果也就更為明顯。因此,在交往中,交往雙方都應當努力創造條件,形成雙方的共同點,從而使彼此都處於自己人的情境之中。曆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鬧蝗災,為了消除蝗災,保護老百姓的莊稼,唐太宗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儀式,而且當眾把一隻蝗蟲吞下,並很動情地說:“上天啊!讓蟲子吃我的心肝吧,不要吃老百姓的莊稼了。”老百姓一聽,“啊!皇上是我們自己人!”全國老百姓都被這件事感動得熱淚盈眶。在人民豐收歡慶時,唐太宗又到一個農家,嚐一口農家飯,表示與民同樂,這同樣讓百姓感到皇上與百姓心連心。社會心理學家紐卡姆在1961年曾通過一項實驗表明,彼此之間態度和價值觀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間的吸引力就越大。這種共同之處,就如同一種舒服的黏合劑,會在交往的雙方之間生發出認同和好感,自然而然地,在彼此的交往中就會營造出“話兒好說,事兒好辦”的良好人際溝通氛圍。上文中唐太宗正是利用了“親和效應”拉近了自己與百姓間的距離。君民達到了這樣一種同甘共苦的境地,從而必然贏得人民的擁護,勢必會保證他在位期間的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
“親和力”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普通人仍然需要提升自己的“親和力”,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這樣才能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趨於和諧。
在生活當中,親和力和影響力經常是密不可分的,有影響力的人一定擁有非凡的親和力。就好像我們初見到一個人,他身上散發出一種獨特的力量,迫使我們不得不去喜歡他。那神秘的力量便是親和力,我們就是被這種力量給影響了。
可見,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具備親和力,能讓對方把你當成“自己人”,那麼,你也很容易讓交往對象對你形成肯定式的心理定勢,從而更加容易讓對方發現和確認自己值得肯定和引起對方好感的事實。所有這一切,反過來又會進一步鞏固並深化自己肯定和引起自己好感的事實,同時也會進一步鞏固並深化對方對自己原來已有的積極性評價。在這一心理定勢的作用下,“自己人”之間的相互交往與認知必然在其深度、廣度、動機、效果上,都會超過非“自己人”之間的交往與認知。由此可見,人們在與“自己人”的交往、認知之中,肯定式的心理定勢發揮著一定的作用,而這也往往會成為搞定陌生人的一種計謀。
一語搞定陌生人
現實生活裏,我們往往更喜歡與那些與自己誌向相同、利益一致,或者同屬於某一團體、組織的人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