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陽貨篇》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由此可見,博弈就是用遊戲思維來突破看似無法改變的局麵,解決現實生活中人們遇到的困境或是困惑時的策略。在博弈中,每個參與者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搏鬥,強者未必勝券在握,弱者也並非永無出頭之日。因為在博弈中,結果不僅取決於參與者自身的實力與策略,還取決於其他參與者的實力和策略。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來說,博弈就是行為者在一定條件、環境和規則下,選擇一定的行為策略加以實施並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千百年來博弈與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連,圍棋、象棋以及各種各樣的彩票遊戲中都存在著博弈。
博弈法則正是從這些日常的遊戲中抽象提煉出來的,並且用來指導這些遊戲。古語有雲:世事如棋。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棋手,其每一個行為如同在一張看不見的棋盤上布一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們”相互揣摩、相互牽製,人人爭贏,下出諸多精彩紛呈、變化多端的“棋局”。作為一種關於決策和策略的理論,博弈法則的許多例子來自於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中的遊戲和事物。隨著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競爭性和對抗性的加強,隨著人們對自身行為和決策的理性及效率的更高層次的追求,人們必將更多地利用博弈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以爭取更理想的結果。
公元前493年,吳國和越國爆發戰爭。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吳軍攻至越都會稽大敗越軍。勾踐為了保存性命以圖東山再起,忍辱負重,做了吳王的奴仆。
勾踐到了吳國,卑躬屈膝給夫差喂馬。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踐為了能夠博得夫差的憐憫和同情,親自為夫差嚐糞尋找病源。正是這一舉動,徹底感動了夫差。不久,夫差釋放勾踐回越國。
回到越國的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公元前473年,勾踐率領三萬雄兵,一舉滅了吳國。
在和吳王夫差的博弈中,勾踐嚐糞問疾,臥薪嚐膽二十年,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最後在這場博弈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他們在藏露之中尋求穩守,在剛柔之間回旋製勝,在時勢之中把握先機。他們知變化,知隱忍,知取舍,在進退中達到了人生與事業的巔峰。
人人都在追求成功。不過,渴望成功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取得成功的人卻很少,原因在於很多人沒有領悟到其中的玄機。
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對抗、衝突中,該如何尋求最佳行動,確定最佳策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呢?
在與他人的利益交往,贏取博弈資格的過程中,何時應該合作,何時應該單槍匹馬,衝鋒陷陣呢?
《論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商場、官場、事業、愛情等這些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中,人們會遇到許多不同的衝突和競爭,要想有所作為,就要參透玄機。策略性的思考能夠幫助人們以理性的分析和籌劃,預測對方的反應並選擇應該采取的合理行動,以取得優勢,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博弈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公司企業要以優良的競爭策略來求取生存與發展;學生們要以高效率的讀書考試策略來通過高考;父母們要有良好的管理策略來教育培養孩子等。這一切都需要策略性的思考,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找出最佳的解決問題之道。美國物理學者約瑟夫·福特說過:“上帝和整個宇宙玩骰子,但是這些骰子是被動了手腳的。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樣被動的手腳,我們又應如何使用這些手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所要做的,正是怎樣最大限度地在這個“被動過手腳”的環境中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幫助大家麵對這些生活中可能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推出了《博弈與心計——生活中的博弈法則》一書。
本書共分二十章,主要介紹商場、人際、官場、政治外交、股市、愛情等方麵的生活博弈法則,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事例向人們展示經驗教訓,從而使生活中的人們能夠感悟到生存的智慧和方略。
本書在出版過程中,王彥、陳璋、羅文等人對本書的編寫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雖然本書在創作過程之中,態度是嚴肅認真的,但是囿於資料收集所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