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者生,勇而無謀者死
從古至今,都有這樣一個定律,那就是擁有謀略者得天下,成大事;勇而無謀者,往往一事無成。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如果當年的武則天沒有謀略,她也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女人而已。
公元636年,也就是唐太宗貞觀十年,長孫皇後病逝。第二年,太宗聽說武則天美貌出眾、操行方正,於是召她入宮做了才人。那時候的武則天隻有十四歲。
武則天愛讀史書,而且通曉政事人情,性格又剛毅果斷,深受太宗喜愛,因而名為“媚”,故有人稱呼她為“武媚娘”。但是也正因為她的個性過於剛毅,少了女子的溫柔手段,慢慢地便失去太宗寵愛。在武則天進宮十二年中,她沒有為太宗生育一男半女,甚至連封號也沒有改變過。
太宗病重時,有心賜死武則天,畢竟當時武則天的學識與能力太宗心裏是有數的。於是,某日太子李治與武則天一同在床前服侍太宗,太宗就對武則天說:“媚娘,你服侍我這麼多年,我又怎麼忍心丟下你,我死了之後,你打算怎麼辦?”
聰明絕頂的武則天馬上冷靜地回答說:“我本應該以死以報皇上之恩,但是皇上身體未必不能好,所以我也不能馬上死,我情願吃齋念佛為皇上祈福以做報答。”正是武則天懂得運用謀略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的結束,原來在太宗還在世的時候,武則天便與李治產生了感情。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去世,按照慣例,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們要出家做尼姑,而生育過的則被打入冷宮,為死去的皇帝守寡。封建朝代,女人的下場就是如此。武則天最後來到了感業寺出家,但是她沒有安心地念佛,她所想的是如何回到皇宮之中。
第二年太宗忌日那一天,高宗李治到感業寺進香,武則天則牢牢把握住了這次機會,使高宗回憶起了前先的戀情,而讓高宗真正行動的人應該是王皇後。當時的王皇後與蕭淑妃正在爭寵,而為了使蕭淑妃失寵,王皇後為武則天出注意,讓她續發,並且一直對高宗說武則天是多麼的癡心,讓高宗不可以辜負武則天。於是,在王皇後的慫恿下,武則天順利地回到了皇宮。
對於已經習慣了宮廷爭鬥的武則天來說,她懂得運用什麼手段,采取什麼方式可以使自己爬得更高。她對幫助自己進入皇宮的王皇後很是尊敬,侍奉得也十分周到,這讓高宗也很高興,武則天很快就升為了昭儀。當時,後宮中在她上麵的,除了皇後隻有四妃。
武則天進宮後,獨得高宗寵愛,她先後為高宗生了四男二女。
武則天不僅聰明,而且懂得謀略,她不甘居人之下,她最終的目標是坐上皇後的位子。等她地位慢慢穩固之後,便開始謀劃此事。首先她想辦法拉攏宮中的太監、宮女,尤其是那些與皇後和蕭淑妃關係不好的人,她總是不時給予一些小恩小惠,讓他們注意監視皇後與淑妃的行動。
武則天知道,僅憑她一個人不可能對抗兩個人,於是,她先是與王皇後聯手打擊蕭淑妃,在蕭淑妃被高宗貶為庶人後,武則天又將矛頭對準了王皇後。
武則天生下的第二胎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兒,沒有子嗣的王皇後非常喜歡,於是經常去看望,但是每次等高宗快來的時候,王皇後都會知趣而回。武則天決定用女兒的生命做打敗王皇後的賭注。
一天,武則天在皇後走後,便將女兒掐死,再蓋好被子,偽裝好後,高宗來了。武則天笑臉相迎,等看到女兒的時候,武則天失聲痛哭並乘機嫁禍於王皇後。高宗一怒之下便廢除了王皇後,最終,武則天被立為皇後。
其實,從頭到尾武則天都是用她的謀略在明爭暗鬥的宮廷中生存,她知道太宗年老,不能為她留下什麼,於是她將目標轉向了高宗。就算是出家也是她用謀略為自己得來的一條救命之路。後利用王皇後回到宮廷之中,表麵上與王皇後交好,並聯手對付蕭淑妃,而實際上卻在一步步地向後位走去,就算最後殺死自己的女兒,也是她為自己的將來進行的一種謀略。“虎毒不食子”,武則天就是利用人們的這個想法,使人們懷疑的視線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了王皇後身上。
武則天用她的謀略一步步地走向了後位,後又登上了皇位。登上後位的武則天最後也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
可見,成大事者在於謀略。呂布之勇無人可擋,但缺乏謀略注定隻能稱雄一時,無法成就大業,而隻有謀略者才可稱雄一世。
誘使對方采取自己希望的策略
周顯王二十九年,魏惠王借口韓國沒有參加當年的逢澤之會,而派太子申與龐涓率兵攻打韓國,企圖滅韓。在魏軍強大的陣勢下,弱小的韓國無力招架,隻好向齊國告急,求齊國出兵相救,以存社稷。當時的齊宣王早想伺機攻魏,所以在韓國告急的時候,便決定出兵擊魏救韓。
齊宣王召集群臣商議,當時的宰相鄒忌認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大可以隔岸觀火,所以不宜發兵;而大將田忌則認為魏韓相爭,韓敗魏勝是必然結果,如果讓魏國增加了勢力,那麼勢必要殃及齊國,所以不可以袖手旁觀。於是,宰相與將軍兩人爭執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