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孫臏建議齊宣王:從魏國討伐趙、後又起兵伐韓來看,他的野心不會讓他放棄伐齊,而如果韓降了魏,自然讓魏國更加強大,這樣就會對齊造成威脅,所以不救韓是不明智的;但是如果過早出兵就等於代替了韓與魏作戰。所以,最好是等到雙方相鬥、僵持不休之際,齊再出兵救韓,這樣可以讓齊減少損失,同時達到目的。於是,齊宣王采納了孫臏建議。
在韓與魏交戰五六次後,韓軍一直大敗,畢竟雙方實力懸殊。韓再次派人請求相救,這時候的魏國在激烈的戰鬥中也削弱了實力。於是齊國抓住韓危魏疲的機會,任命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帥士兵數萬、兵車數百乘,攻魏救韓。
孫臏認為魏國大軍在外,可以直接攻打魏國中心。於是,孫臏再次使用當年“圍魏救趙”的戰術,率領大軍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一見齊軍又來,不敢與韓軍戀戰,急忙調回了魏軍的主力。龐涓傳令大軍離韓歸魏,準備率領十萬大軍與齊軍進行殊死決戰。
孫臏在出兵之前就已經冷靜地分析過兩軍戰況。他認為魏軍抱著決一死戰的心態,可謂來勢凶猛,所以他改變戰術采用退兵之計。退兵的途中第一天造十萬人做飯用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五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三萬人的鍋灶。魏軍看到軍灶減少,認為齊軍怯戰,逃亡過半,這樣就助長了他們的驕傲輕敵之心。
龐涓率兵快要抵達大梁的時候,聽聞齊軍撤退逃竄,於是整頓兵馬緊緊追趕。龐涓也是個生性多疑、個性狡黠的人,唯恐齊軍有詐,於是一路上的追擊較為謹慎,行軍的速度也不似剛從韓返魏時那般快,反倒是放慢了腳步。當發現了齊軍的爐灶一天比一天少時,才放下心來,以為齊軍怯弱、士氣低落得已經不堪一擊。想起桂陵之戰的失敗,龐涓決心一雪前恥。於是,處於亢奮中的龐涓當即下令,將步兵留後繼行,自己則親自率領精銳騎兵,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向齊軍撤退的方向猛追。
而此時的田忌與孫臏正在從容地率兵撤退。當孫臏知道魏軍已經過了沙鹿山時,料定魏軍日暮之時必會到達馬陵。馬陵地勢險峻,隻有一條窄道夾在兩山中間,而道旁樹木叢生,是設伏殲敵的最佳地點,於是孫臏下令齊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置障礙,布下重重埋伏。
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黃昏時分到達了馬陵道,當時的魏軍人困馬乏,極度疲勞的他們都想停下來休息一下。就在這時,前方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馬上警覺中計,急忙下令退兵,可為時已晚,齊軍萬名弓弩手一見火光立刻弓弩齊發。魏軍頓時大亂,被齊軍四麵圍住,無法抵抗也無法逃脫,死傷殆盡。龐涓在亂軍中也身中數箭,自知無力挽救危局,大歎一聲:“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後拔劍自刎。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而孫臏正是采用“減灶誘敵”之計,讓對方從頭到尾都按照自己的謀略進行,並最終殲滅了龐涓的十萬大軍,從而達到了“圍魏救韓”的目的。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采用“四麵楚歌”的張良等。他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於他們能善於誘使對方走入自己的圈套並進而消滅的謀略。
饅頭是爭來的,天下是讓來的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之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之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段話,講述的是一個人怎樣才可以贏得天下。
如果丟出一根骨頭,一群狗去搶,能夠搶到骨頭的一定是一隻高大凶猛、體格健壯的狗。但是,如果扔出一座江山,能夠得到江山的人,就未必是懂得戰鬥的人了。就像是西楚霸王項羽,他曾向劉邦挑戰,希望用兩個人決鬥的方式來決定這江山的主人,最終敗在了劉邦手下。
劉邦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很坦誠地承認自己理政不如蕭何,運籌不如張良,用兵不如韓信,鬥力不如項羽。但是最終,這個天下不姓蕭、張、韓、項,而是姓劉。劉邦是一個德才,俗話說以德服人,劉邦正是如此。
陳勝揭竿之後,群雄並起。當時大家都推舉劉邦做縣令,但是劉邦卻再三推辭,一讓再讓。而每讓一次,人們希望他做縣令的呼聲就高漲一次。
第二讓是劉邦與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鹹陽的人封王。當時劉邦打入了關中進入鹹陽,麵對這秦藏天下寶物的庫府與後宮佳麗,可以說是難以抵抗的,但是在張良與樊噲的勸諫下,他封存了秦宮財物,不染指六宮嬪妃,而且約法三章,駐軍鹹陽郊區,不得對百姓冒犯。
漢五年冬十月,劉邦、項羽正在進行最後的決戰。劉邦約了齊王韓信與彭越會戰,準備將項羽殘餘勢力徹底殲滅。但是韓信與彭越沒有遵守諾言,結果漢軍大敗,退回的劉邦向張良抱怨。張良告訴劉邦,韓信想做楚王,因為他是楚國人,而彭越也想做王。於是劉邦將他們已經占的土地給了他們外,還把淮陽以北到穀城的土地都給了彭越,並封他為王,而從淮陽一直到海邊的土地都給韓信,並改封他為楚王。於是劉邦將秦國君臣之間的上下關係改變成了“合夥人”的關係,從而戰勝了項羽,成就了統治中國近四百年的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