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談判中的博弈術:製造別無選擇的境地(1 / 3)

讓對手別無選擇的懸崖策略

懸崖策略指的是用威脅的手段來達到預期希望的方法。博弈一方采取語言或是其他途徑告訴對方自己的立場,如果條件過高則可能終止互動交流,這樣雙方的交涉都歸於無效;如果條件過低則得不到最大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遭受了損失。因此,博弈一方需要充分了解對方可以接受的範圍,並根據這一信息調整自己的規劃,作出合理的決策。當然決策者可以先降低條件,再使用懸崖策略。例如當買賣雙方為一件商品討價還價的時候,賣方可以做出讓步,告訴買方一個較低的價格,並強調是最低價格,以實現成功交易的目的。適當運用懸崖策略能夠使自己的利益獲得最大化,在同對手的博弈談判中占得有利位置。

懸崖勒馬是商業兵法“三十六計”之外的第“三十七計”,它是指談判的一方把另一方推到一個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境地而任由自己擺布的情形。這就如同把一匹馬吊在懸崖峭壁上,若對方產生抗拒行為,你繩子一鬆他就得墜下懸崖,粉身碎骨;若對方讓步,便拉他上來,這樣也就順利達到目的。這一招聽起來很損,玩起來卻需要高超的技巧,弄不好就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在現實生活中,商家不可能將一個市場的所有份額都劃歸到自己身上,因此,在競爭的基礎上實現合作,共同創造“雙贏”的局麵,對於很多商家來說,就成了贏得利益的另一條路徑。在這樣的合作談判過程中,就必然涉及到懸崖策略的使用。

當然,懸崖策略的使用並不僅僅局限於商場,在政治領域的國與國之間的交涉,也往往會用懸崖策略來完成雙方在外交上的合作。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領導人進行會談。鄧小平以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情懷,嚴正駁斥了撒切爾夫人的“三個條約有效論”,宣布中國領導人決不當李鴻章,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此後,他又駁回了英方“以主權換治權”的要求,成功地在這一場決定香港未來前途命運的博弈中獲得了勝利。

這是一場艱難的談判。表麵上,中英表現得很友好,但事實上誰都知道在香港問題上雙方有著不同甚至是對立的立場。英國方麵在香港問題上始終抱定“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仍然有效”的主張而大造輿論。麵對撒切爾夫人的挑戰,鄧小平寸步不讓。他首先指出,談判的目的除了要解決香港回歸中國問題之外,還要磋商、解決另外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1997年後采取什麼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它的繁榮;另一個是中英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大波動,這些才是中英關於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完整議題。

而關於香港的主權歸屬,鄧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鄧小平又重申了新中國始終不承認19世紀三個不平等條約的一貫立場。鄧小平告訴撒切爾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願。“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鄧小平說,在不遲於一兩年的時間內,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決策。“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麵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輿論麵前會得到好評。”

而以“鐵腕”著稱的撒切爾夫人自然不會就此罷休,她適時提出了關於“香港的繁榮離不開英國管理”的觀點。而鄧小平輕描淡寫地表示:“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於香港的政策。”

鄧小平在這場博弈中,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也贏得了這場對局。首先一開場,他就旗幟鮮明地擺明了中國方麵對於香港主權問題的強硬態度,使得英國方麵不得不在此基礎上重新考慮自己的對策;其次,他巧妙地利用輿論的壓力,站在對方的立場將“結束殖民統治”看做是政治進步的成果,將英方的立場轉變為利益的合作者,從而取得了談判的成功。

但是,懸崖策略是有風險的,使用不當會引起談判方的反感,造成談判的破裂和雙方關係的惡化。而鄧小平在這場對局中,不僅將中國的立場進行了完美的表達,同時,他站在對方立場上做出的預測,也讓對方不能不深入考慮。

由此可見,無論是商業談判還是政治會晤,在堅持自身立場的情況下,善於利用自身的優勢,給對方造成壓迫式的效果,是保證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博傻遊戲——尋找下一個冤大頭

在現今社會,博傻遊戲很流行。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瘋狂的石頭》。電影中有這麼一幕:在地鐵裏,一個民工打扮的人打開了一聽可口可樂,之後他看到被他拉下的拉環上有紅字寫著獎勵500萬。而坐在民工身邊的人也看到了。於是那人告訴民工,去北京兌獎,路途遙遠,建議民工將這個獎賣給自己。民工一副猶豫的樣子,最後點頭說好,而那個要買獎的人就說自己身上沒帶那麼多錢,問車上的人誰有錢可以合買,然後兌獎後的錢可以平分。車上的人都一副避而遠之的樣子。顯然人們發現了這兩個人是一夥的,是用得獎的幌子騙錢的騙子。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春節晚會上趙本山演過的兩個經典小品,《賣拐》和《賣車》。在小品中趙本山對範偉進行“忽悠戰術”,到最後終於將拐與車都賣給了他。而無論是《瘋狂的石頭》裏那段地鐵行騙的片段,還是趙本山的《賣拐》、《賣車》,實際上都是一種叫博傻的遊戲。隻不過《瘋狂的石頭》中的博傻沒有成功,而“賣車賣拐”的趙大哥卻收獲不小。

博傻遊戲的構成有時候很簡單,甚至可以說騙局是粗糙的。而這種騙局真就如它的字麵意思一樣,與傻瓜鬥智,也就是等待一個傻瓜上當受騙。而這種簡單粗略的騙局在剛剛出現的時候,確實有很多人上當受騙。

現在的人們已經慢慢了解了博傻遊戲的方式,也懂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然而博傻遊戲看似簡單,但是在很多時候,博傻遊戲依舊可以讓人防不勝防。

在股票市場,也有著博傻遊戲。很多人總是進行一些“有人比自己更笨”的投資,然後等待有人從自己手中高價買走那些根本不值錢的東西。股票市場中的博傻,就是高價買進股票,等行情上漲到有利可圖的時候再迅速賣出去。這種操作策略在股市中被稱作“傻瓜贏傻瓜”。

其實從理論上講,博傻也有合理的一麵,博傻策略是高價之上有高價,而低價之下還有低價。遊戲就是個接力棒,隻要不是最後一棒,都是有利可圖的。做多了就有利潤可以賺,做空的人減少損失,而不巧接到最後一棒的人就是倒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