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無咎此刻並沒有著急動用“念劍演化圖”,而是憑借自身所學,認真的解析這十一家功法。
先前對於乾元、上清、雲中三家功法,歸無咎多少有一些“期盼已久、慕之不及”的意思,一旦入手,便著急以“念劍演化圖”汲取其中精華。
如此所得固然豐厚,但就仿佛一道謎題,事先將答案揭曉於你,再去問若你獨立去做,能做到哪一步。恐怕很難得到一個公允持證的答案。
現在,歸無咎就是在做這一檢驗。
由大寧宗《龍章鳳文五老經》開始,再到清微宗《紫霄至言書》,又到高唐派《人四治》……
精神完全投入其中,每一家道法的長短優劣,高明欠缺,宛如田野溝壑、山巒起伏一般鋪張開來。精彩處,瑕疵處,無不一一曆數,心領神會。
但是,這還不是歸無咎所要探究的關鍵。
如上清宗秘法之中暗藏古飛劍傳承,雲中派經典之中隱約留下了道門四十九劍陣的法門。這些“經中遺跡”綱舉目張、提要鉤玄後方才顯化出來的脈絡,歸無咎並無把握在初晤之時便了如執掌。
換言之,即便高明如聖教、隱宗,其至高經典也不是徹上徹下的一本貫穿之法,而是明顯藏著糅合先賢的痕跡。
歸無咎所要找到的,就是憑借自己的力量,試試發掘暗藏於聖教隱宗經典之前的“上一手”。
日月升降,光陰流逝。
不知不覺,已經是十日十夜過去。
歸無咎將二十餘枚玉簡放在身前,分成兩部。
其中絕大多數玉簡,約十六七枚,聚成一片。唯有商洛派、罔相宗二家之法,分列在一旁。
在用心揣摩這十一派功法的過程中,梁、大寧、高唐三派之法,似乎體例較純,大體源出一門。
當然,這也未必明這三家功法就一定是完全獨創。至少,其完整繼承某一家太古傳承的可能性便無法排除。
龍圖、蒼梧、靈寶三宗,似乎稍微感到融合歸真的路數偏於瑣碎,似乎是數十家法門融合一道,彙成兩部經典。
而那數十法門,卻規模稍顯狹隘,並非如“古飛劍傳承”一般的葷葷大宗。
清微宗、玄扈宗、真武宗三家,卻感覺有些雲山霧罩,難以理清脈絡。但若中藏寶山,歸無咎細品其與自家所學的勾連,冥冥中的勾連似乎不那麼強烈。
至於真正置於一旁、“另眼相看”的商洛派、罔相宗法門,歸無咎雖然並未直接看出什麼端倪來。但是或多或少的心血來潮,暗示這兩家似與自己淵源不淺。
尤其是商洛派功法。雖然無論從文字上比對,還是法訣脈絡上宏觀梳理,似乎都和歸無咎已經修習的任何一道法門完全不同,但是卻偏偏給他一種異常親切的感覺。
倘若把歸無咎的每一係功法比作一隻美輪美奐的巨舟。似乎其中一舟,曾經在一片熟悉的港塢之中駛出,隻是最終走向深海,再不回返……
歸無咎心中盤算,《通靈顯化真形圖》來自越衡宗,根腳是三十六萬年前道法昌盛的異界文明;
而兩部魔道經典,乃是直傳於寶樹宗、落泉宗,乃是近數千年應對大爭之世,方才由魔尊下賜的頂尖法訣;
再有就是……
莫非自己撞上了大運?歸無咎心中一跳。
經曆這要一番檢驗,歸無咎也心中有數。因為自己接觸了更加完整的九宗傳承,因而具備了更高的視角,方能看出這許多端倪。
若是如雲歸海一般,接觸道法之初就是在土著文明的框架之內,恐怕這隱宗經典在心中也隻能是博大精深、淵乎鑠乎,決計無法看破其源流與邊界。
接下來,才是倚仗“念劍演化圖”這柄斬關利劍來消化攫取所得了。
第一部解析消納的經典,正是大寧宗正經《龍章鳳文五老經》、大藏《七十二宮地府部藏》。
這兩部經文,道法走的是玄虛演化一脈,於水法一道精研猶深。若是此處有一位幽寰宗真傳,能夠大有體悟也不定。但是對於歸無咎來,其中能夠直接有資於“空蘊念劍”之法訣的,卻是極少數。
神意之中,金光流動,但是勢頭卻不甚強烈。“空蘊念劍”的第三重經文,補足至三十五字,便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