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所見及遠 緣力升降(1 / 2)

初時尚不覺得,但觀戰既久,歸無咎卻感受到了許多過往所不能及的精妙境界;心中微感驚奇。

這是他獨自開辟一道的收獲,隻是臻至此境未久,故此象若隱若現,須得較長時間體會,如飲一杯清酒,漸漸知其滋味。見事之“第一義”,依舊是和往常一般,從神通現象著手。

身心曆境之後,歸無咎才知先前數戰,幽寰宗、縹緲宗獲得了多大的收獲;甚至籌謀布局之人也未必能夠完全認識到,隻能說是“暗合天意”了。

幽寰宗之收獲,在於一法推萬法的感應顯化之法,一如辰陽劍山、藏象宗之作為。但在歸無咎看來,辰陽劍山推行此舉,卻是高蹈獨步,自得其樂;但尚未完道者從這一地步入手,卻有更加突出的收獲——

這意味著這一家宗門,完道之路亦會變得容易。

看似完道是核心要義,其餘皆是旁支。但是旁支若是理順了,主幹自然也凸顯出來。

此事十分詭異,因為當今四位天尊,辰陽劍山、原陸宗三人本已完道;縹緲宗也幾乎成功。本來若以四位天尊的手段,出自一家距離完道甚遠的宗門,長久醞釀,不難推演出其中微妙;但此時此刻,就算是四人,也未必覺察到了“完道”和“衍法”之間的關聯。

縹緲宗之所得,更是驚人。

經由劍道一脈八枝、八脈取一的深刻道理,歸無咎印證別家,所見自然也提升了一層。

對於縹緲宗道術,亦不例外。

縹緲宗之法門,曆來講究道心通明,感緣精準,隱然有前知之能。似魏清綺者,正是最善之義。

但這種資質吻合,並非源自什麼玄之又玄的混沌之理,反而是十分務實——正是因為這功訣修煉到極處,“感緣一點”之妙用而已。

對於魏清綺在三次清濁玄象之中的收獲,丹霞玄渚中與一番交談,歸無咎已然明之。

所以這種所謂的“契合”,其實隻是“可行之道”的第一義,而並非“唯一義”。

譬如有一堆巨石,若要將其挪運搬走,第一考量自然尋大力士之屬;此法果然不能說錯,有力大無窮者,當然能擔此任。但並不意味著此事非他不可。譬如某些本體瘦弱不堪、但念力精純之人,亦能做的更好。

在場旁觀之人,九宗真君,以為呂玄、遊采心兩戰,不過是調情適性而已。

就算是四位道尊,看出了縹緲宗拓展門徑的收獲,然而也隻是側重於此法“現實”中的用途,而未能察其本末一體、終始連環的妙意。

簡而言之,將來若有一位性格氣象與遊采心相若者,且身負圓滿之上的天賦。那麼他道行臻至極境後,隻怕會如今日的遊采心一般,生出看似多餘的“象”。隻是數量不是二三十,而是三百六十之數。

到了動用真法之際,此人臨場時的“意趣”,便與魏清綺的“前知”之功暗暗吻合,助其用盡三百六十法。

這是“從根本上拓展了縹緲道途”之意。

遊采心道基雖未到了那一步,但是她作為此法發源濫觴之人,自也有非同小可的收獲。

歸無咎就是身處這樣一種奇妙的“斷層”境界。

他彙通魔道四典,本身心境感悟與近道相當,道境中的領悟便要稍遜一些;但是立下開辟之功後,道境之上、橫亙古今紀元的許多深湛道理,卻也有幾分采擷明悟。

若是突破近道境,將其前後貫通,當是一番不可思議的大收獲。

隻是——

局勢雖好,卻經不起眼前一敗。

若是越衡宗一方勝了,你大可以說鬥法之間的許多收獲,意義甚至超過了琉璃天之爭;但你若是敗了,卻並無這等說法,務虛之所得,終究要讓位於務實。

眼前寧素塵這一戰敗了,雖然不能主宰整個琉璃天之爭的勝負,但辰陽一方的信心,勢必由此複振。

此時戰場之內,形勢又生變化。

武新陵連連催動法訣,那巨人甲兵身軀之上,似乎是冒出了寸許高的騰騰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