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前歸無咎所擇的弟子,分明已有了元嬰境界。
歸無咎神氣一感,此島嶼內外,分明隻有時廣南一人。
一問之下,才知楊顛等二人測度之下,以為重設禁陣雖然不難,但島嶼中的氣脈與往日不同。所謂窮則思變,此時都各自搬去此間以四萬七千裏外的某一座島嶼中。
歸無咎與時廣南商量已定,此太華島一分為二,那火山內外,劃為歸無咎的修持之地。將來若是在此成道,必不會空手而去。
時廣南自無不允。
他倒是不指望歸無咎給他留下什麼遺澤。其實他是個生性疏懶之人,想要獨自重立禁陣,又嫌麻煩。破境飛升大業非同小可,歸無咎既以此地為根基,少不得要做精密布置,也不會繞過他去。
單是這一道好處,就令他十分滿意了。
用了七日時間將太華島內外重新布置完畢,歸無咎立刻與未衷將精神投入到“道法相傳”這一關。
且不說歸無咎深諳魔道四典,“明輪”之法的成型,不是無緣之水。單單他閱盡千萬法、重立道基的空蘊念劍法門,便是修習傳授任何道術的斬關利劍,無往不利。
任何道術在歸無咎手裏,都能被他用自己的空蘊念劍理念拆分原始,再重新拚接成型塑造真容。等若用自己的方法轉譯了一遍。
都說“破境難圓”,此法若是功行稍遜之人為之,未免似是而非。哪怕是以九宗道術之奇,各自完道之後,也不能說都能夠憑借一家之法,將天下萬法轉譯殆盡。迄今為止,唯歸無咎的空蘊念劍和辰陽劍山道術,似可為之。
通俗言之,歸無咎傳授於未衷的,已不是“明輪”神通,而是此神通的孿生兄弟;隻是這兄弟二人相貌完全相同,連一絲細節的差異也尋不出來。
歸無咎將所得法門筆之於書,得《明輪書》七卷。
未衷的資質,其實算不得最上乘,和紫薇大世界第一流嫡傳相比,其實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其沿著“十二上玄經”修習至今,如今得遇歸無咎之“明輪”,就像是兩條注定要交彙的道途終於遇合。單單以契合而論,世間無人能超出其右。
故而修煉進境速度,竟是一日千裏。
未衷也是暗暗驚詫。
她與歸無咎二人,是僅有的兩位自入元初玄境之初開始,一直保持神意清醒,深明真幻之別的人。甚至她心中還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夢百年,道法得全。
但是她修習“明輪”神通的進度,隻怕十餘年上下就要功行圓滿,簡直是匪夷所思。
若說歸無咎飛升之後她尚有其餘必須之履曆,似乎又並不合情理。
但她也不會刻意減慢修行速度,依舊持定本心,一去不回。
……
十年後。
“就是如此情形。”
未衷法訣一收,一道巨大的法力光環隨即隱去,緩緩言道。
這一道法力光環兼有慶雲法相二者之妙的雛形,可見未衷已然修煉到極深的境界。
“哦?”
歸無咎眸中光華躍動。
十年功夫,未衷已然將《明輪書》的前六卷修成。
但是在修習第七卷時,卻忽然橫生枝節——未衷心中有一道感應。這最後一卷,似乎唯有歸無咎將這神通親自施展出來,未衷才能將其習得,號稱“親傳”。
甚至於這“施展”也不能是如當年那般的借法擬形,而必須是至真無二、真實完整的“明輪”神通。
可是歸無咎自己也要等到飛升之後才能將此神通真正煉成,又豈能提前施展?
歸無咎默默思索。
換作旁人,第一個懷疑的大約就是歸無咎借空蘊念劍為工具擬象而成的“明輪”,和真正的“明輪”神通之間,到底有微不可測的差別。所以神通將成之際,就略有不及之處。
但歸無咎堅信這絕不可能。
辰陽劍山和空蘊念劍兩道劍術大宗,可謂包羅萬有,縱然較之魔道四典之全體,也未必見得遜色。這魔道神通雖然高明,歸無咎卻不能堅信其能夠逃出自己劍心推演之外。
片刻之後,歸無咎微微一笑。
顛倒過來就對了。
不是自己拆解轉注的“明輪”並未完全複原;而恰恰相反,未衷所習得的“明輪”神通,並非自己這神通的完美複製,而應當另有損益變化。唯在此間,隱藏著落子之人在未衷身上的獨特寄托和用意。
就在此時,未衷忽覺懷中一熱。
一伸手,已取出一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