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洲六海之修仙門派,依道法高下、傳承先後;資源貧富、高階修士之多寡列分五等。
其中一等宗門十家,二等宗門三百六十有五,三等宗門一萬零八百,四等宗門十九萬六千有奇,五等宗門數量過巨難以計數。五等之外,不入品級者不知更有多少。
三等宗門,劃界十萬裏,門中必有元嬰真人坐鎮;
二等宗門,傳承萬載,坐斷一方,門中元嬰三重境的真人代代不絕。
一等宗門,傳承三萬載以上,統轄半洲之地,根基深厚,道術卓絕,人才顯赫。
據宗門之間品級無定,亦有可能上下浮動。三等宗門內,若是長期沒有元嬰真人,便可能降為四等;而四等宗門若是二三千載內元嬰真人相續不斷,便有可能升為三等。隻是每一等均有定數,有一上則有一下,規矩森嚴,法度不壞。
似那第五等宗門,品級變化猶如城頭王旗,百年三易。而三等宗門的變遷就很罕見了,一名普通的元嬰真人在其活動範圍內,終生也未必能夠見到一次。
而上一次修道界中人所共知的二等宗門變動,已經是一千七百年前的事了。那是一家名為“真靈”的古派,臥薪藏膽隱忍數千載,終於將一家較為腐朽的二等宗門拉下馬來。至於一等宗門,由於其等均把持五行精玉產地,如萬古不磨,屹立如今,絕非任意一家二等宗門所能夠妄想顛覆。
或許有人偶然從數萬載之前的道冊中發現,當時的十大一等宗門和今日名稱並不完全相同,可見一等宗門並非是亙古不變。但內中詳情卻早已湮滅在曆史的長河裏,一等宗門顛覆變遷的經曆早已成迷。現今修道者所熟知的,就是這當代的十大宗門,仿佛與人道同在,傳承不絕。
曆數這十家一等宗門,陸上有七,海上有三。其中青陽洲有三,白藏洲有二;朱明洲,玄英洲各一;望海、星海、昭海各一。哪一家都是曆古正傳,實為四洲六海之霸主。這些常識猶如人道綱常,為修道之士所共知。
然而隻有十大一等宗門的高層方才知曉,超出五等之外,有一龐然大物,才是四洲六海的真正主宰。
所謂宗分五等,其實隻不過是其設立以統禦四洲六海的製度,如一國之道、州、縣、鄉、黨,如一軍之師、旅、卒、倆、伍。如臂使指,層層統禦。
這一神秘巨派,正是這玄淵澤上青中,立派三十六萬年的山門。
越衡宗。
那道白芒包裹著酣睡中的木愔璃,一路破空穿雲,至此方才止歇,懸空三尺,靜靜停留在這越衡宗大門下方。
有道是: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
晉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並無修仙之資。所謂“南海有仙”雲雲的古籍固然是以訛傳訛,不足征信,但晉武帝的訪仙之舉卻恰好誤打誤撞,找對了地方。
可惜玄淵澤中暗藏仙家手段,深入數萬裏之後,星光磁力顛倒錯亂,凡民船隻無論如何行走,最終都會原路返回。否則,晉武帝的尋仙船隊固然無法發現這極之上的越衡宗山門,但玄淵澤深處的島嶼上,倒也駐紮了許多派外開府的修士。
至於這木愔璃,身負極上乘的修道根骨,雖從未聽過甚麼神仙誌怪的故事,也沒有什麼修仙長生的心願,年歲一到,竟被越衡宗的靈器法寶主動尋覓拐走。
這時一種玄妙的意象突然產生,越衡宗山門附近雲霧水氣忽然漸漸凝合,現出一個人影來。
這人英俊挺拔,高冠博帶,竟是個道人打扮,淵深難測的雙眸中自有一股巍峨如嶽的氣度。更奇的是這人身形雖然似乎是水氣凝成,但周身上下一道道金芒祥光瑩徹,生意盎然。仿佛無數霧氣消散的同時,又有無數微的火星迸發,流轉不息,活力無窮,暗含著這地間成住壞空的至理。
道人舉手一揮,身旁包裹著木愔璃的白芒化作一道晶瑩華彩,再度變成二寸長的金色遊魚。這魚兒打了個轉,便鑽進道人袖中不見。
道人看著尚在熟睡中的木愔璃,如無底幽潭的雙眸也產生了三分溫和之意。
然而正在此時,異變陡生!
幾道銅柱般的刺目白芒在青白日閃過,一聲這地開辟以來從未有過的轟然巨響,突然迸發!
刹那間星暗淡,日月無光,這四洲六海之宗,浮遊於玄淵澤上,屹立三十六萬載的越衡山門,竟好似如混冥大海中孤舟,飄搖浮動,仿佛隨時要從這萬裏極空中墜落!
越衡宗各座山峰洞府中的修道人,不乏金丹修士,元嬰真人;無論是行功打坐,還是駕雲飛行;抑或悠然養性,賞花品茗,此時無不驚醒震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