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我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應該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能體現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和素質。懂禮儀的人容易讓人接納,從他與人的交往中,對方能感受到他對別人的尊重和重視,能感受到他自身的魅力和修養。
禮儀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善意。無論是溝通還是做事,禮儀是年輕人首先要學的一堂課。在這裏,我按與人的交往過程,列出了年輕人需要注意的幾方麵禮儀。
1.稱呼
無論是當麵和人交流還是在電話中,記住對方的名字,並準確地稱呼對方,都會讓人感到喜悅。因為你記得別人的名字,說明別人在你心中有一定的位置。對一個自己不在乎的人,我們往往不會花心思去記他的名字。如果你首先在稱呼方麵就讓人不悅,比如,你忘了對方的名字,或是記錯對方的名字,那接下來的溝通就容易受阻。
那麼,記住了名字,又該如何稱呼呢?年輕人除了自己熟悉的同輩朋友之外,對其他人盡量不要直呼其名。當你清楚對方身份時,可以對方的職務相稱,比如“周總”、“李工”、“張會計”等;當你不清楚對方身份時,可采用以性別相稱的方法,如“周先生”、“張小姐”等。當然,如果你們熟悉了,還用“某先生”或“某小姐”來稱呼對方,就會顯得很生疏,讓對方感到你有意拉開彼此的距離。這個時候就要改稱呼了。
稱呼他人的時候,要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比如,你剛進公司,見到很多同事對一個老同事都叫“老趙”,這個時候你也跟著叫“老趙”,他可能就不太喜歡。他可能會認為“老趙”是同級人對他的稱呼,比他小二十多歲的你也這樣叫,顯然有些不把他放在眼裏。當然,熟悉之後你們可以這樣稱呼。
另外,年輕人最喜歡給人起綽號,如果你給老板也起了個形象的綽號,千萬不要讓他聽到,否則你的後果很難預料。
2.握手
握手時,同樣要向對方傳達你的敬意。與他人,特別是客戶握手時,要保持熱情和自信,如果過於嚴肅、冷漠或是缺乏自信,對方就會認為你對他不夠重視,因而也不會重視你。握手的時候盡量把手套取下來,就像對人敬禮時摘下帽子一樣,也是一種尊敬的方式。
年輕人還要注意一點,一般來說都是地位較高的人先伸出手,地位較低的人再主動走到對方麵前;年齡較長的人通常先伸出手;女性通常先伸出手。所以,為了“保險”起見,無論對方年長與否、職務高低或者性別如何,都要等對方先伸出手,你千萬不要太“主動”地與別人握手。
另外,握手的時間不要太長,力度不要太大。如果你是男性,對方是一個女性,那麼握手的時間更要縮短;如果是同性之間,為了表示熱情,可以緊握對方雙手較長時間,但是也不要太長,同時握手的力度也要適中。
3.距離
人與人交往中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同的關係之間,距離的遠近也不同。人類學家霍爾認為“人際距離”可區分為4種:親密距離(0-18英寸),通常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情人或戀人之間;個人距離(1.5-4英尺),一般適用於朋友之間;社會距離(4-12英尺),用於具有公開關係而不是私人關係的個體之間,如上下級關係、顧客與售貨員之間等;公眾距離(12-25英尺),比如老師和學生,演講者和聽眾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