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科學支配你的金錢(1)(3 / 3)

富蘭克林那“貧窮的查理”裏有句話說得好:“借錢等於自投苦惱的羅網。”法庭上每天那無數的民事糾紛案都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但是,什麼事都不是絕對的,也有一種例外:當一個人由於意外事件而陷入困境時,當天災人禍從天而降時,往往任何人都難以靠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就是那些如日中天的事業也難免遇到意外的困難和阻力,到了那時,不論你怎麼小心謹慎,無論你的決策如何正確,無論你怎樣痛恨向人借錢,為了渡過難關,你都必須硬著頭皮去向銀行貸款。即使到了那時,也要牢記一條原則:“借得慢,還得快。”

這一原則在生意上的放賬和借款中同樣適用,事實上放賬和借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你在兩個方麵都必須能夠控製自己。

一個初涉社會、正沿著事業的健康道路前進的青年人,首先要注意的是,應該在自己的才能、意願、目標之間建立適當的平衡。千萬避免因為野心太大,眼光太高,便走上舉債經營的道路。有一句話應該永遠記住,那就是“盡可能地不要借債”。

一些年輕人由於粗心大意,經常因為借貸不立契約或不立書麵的憑據而發生許多有損名譽的糾紛,使他們的前途受到不利的影響,事業遭受打擊,身心也受到極大的摧殘。

有無數本來大有前途的年輕人由於借債而遭到了意外的失敗。這些青年剛入社會時,或許還沒有染上借債這種惡習;他們原先或許非常看重名譽,也從不喜歡到處去借錢來揮霍,那時他們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但後來由於一點小小的用途無意中開啟了借債的先例後,他們便漸漸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有一個驚人的現象:每年死於債務糾紛的人,比因戰爭而死的人多出數十倍以上。現代的20個天才人物中,居然有7個人因舉債而丟掉了性命,他們其中包括一個小說家、一個學者、兩個法學家、兩位政界名人和一個演講天才。

一貫為人敬仰的美國名人史蒂芬遜,做人特別小心謹慎,可是他在描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時,還戰戰兢兢地希望自己不要陷入借債的漩渦中去。

史蒂芬遜說:“我們對他人應該熱愛和忠誠,平時應當量入為出。對於自己的家庭,應當保持快樂的氣氛。對朋友,必須竭力避免仇恨,當然也決不可忍受喪失自尊的屈辱。假如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最好的辦法是避開他們——這是通向理想生活的捷徑。”

紐維爾·希裏斯博士也說:“你要使自己過上一種安穩的生活,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名譽,必須要遵守一條規律:那就是賺得多花得少。”在這個危機四伏:處處荊棘的現代社會,好象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更令人應該慎重對待。

那些喜歡向別人借債的年輕人的悲劇在於他們看不到借債背後所隱藏的危險。假如他們明白萬一不能還清債務的嚴重後果:包括喪失人格、迫不得已的撒謊、可能的營私舞弊、為逃避債務而東躲西藏等等窘況,他們一定會後悔莫及,寢食難安。而當他們一旦弄清戴上了債務的手銬無法掙紮的情形,他們一定會喊起來:“寧可餓死也不做債務的奴隸。”

欠債是最令人難堪的事情。隻有那些因債務纏身、時刻受著債主的追逼與壓迫、因債務而吃盡苦頭的人,才了解負債者的苦惱。債務會把一個人的體力、氣魄、人格、精神、誌趣、雄姿消磨得一幹二淨;同時,債務對人精神的壓力,能毀滅一個人一生的希望。

投保醫藥、火災以及緊急開銷的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