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破侖·希爾的成功學看來,你的所有的成功都開始於你那強烈的自我意識。
尋找自身的成就的定位
拿破侖·希爾曾經告訴我們:“所有的成就,所有的財富,都源自一個意念,即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即對自己的心理體驗,也即“我屬於哪種人”的自我觀念。
具體而言,自我意識包括個人對下麵幾個問題的回答:
我是個怎樣的人?
我有怎樣的個性?
我有怎樣的優缺點?
我有怎樣的價值?
我是不是有巨大的潛能?
我期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能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自我意識就是“我屬於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它建立在你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的基礎上。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自我觀察都是根據自己以前的成功或失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自己與環境中他人的比較意識、特別是童年經曆等四個主要方麵自然形成的。
根據這幾個方麵,人的心理便形成了“自我意識”。
就我們自身來說,一旦某種與自身有關的思想或信念進入這幅“自我肖像”,它就會變成“真實的”。在此之後,我們很少去懷疑他的可靠性,隻會根據它去活動,就像它的確是真實的一樣。
著名心理學馬爾慈說,人的潛意識相當於一部“服務機製”——一個有目標的電腦係統。而人的自我意識,就像電腦程序,直接影響這一機製運動和結果。
倘若你的自我意識是一個不成功的人,你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內心的“熒光屏”上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己,接收“我沒出息、沒有長進”之類非正麵的信息。然後,你就會感受到沮喪、自卑、無奈與無能——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
另一方麵,一旦你的自我意識是一個成功人士,你就會總是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見到一個躊躇滿誌、不斷進取、敢於經受挫折和承受強大壓力的自己,聽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後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鼓舞訊息,然後感受到喜悅、自尊、快慰與卓越——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成功。
自我意識的確立是十分關鍵的,其正麵或負麵傾向都是你的人生走向成功或失敗的方向盤和指南針。自我意識的形成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人的一切行為、感情、舉止,甚至才能始終與自我意識息息相關。
每個人把自己想像成什麼人,就會按那種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就算他做了一切有意識的努力,就算他有意誌力,也很難扭轉這種行為。
自我意識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你的所有個性、行為,甚至能力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一旦你從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麵對機會或挑戰,你就可能畏畏縮縮。
這樣,你就算不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平庸之輩。因為,在你的潛意識裏已經有了失敗的自我意識。
實際上,隻要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無論是企業家、商人或是學生、教師,其工作績效都會發生奇跡般的變化。
第二,自我意識是可以改變的。
你不容易改變某種習慣或者生活方式,好像有這樣一個原因: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行為模式上而不是意識結構上。
不少人對心理谘詢或指導感到意義很微小,是因為他想要改變的是特定的外在環境或者特定的習慣和性格缺陷,而從來設有想到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根源——自我意識。
普萊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識心理學的先驅之一,他在這個問題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具說服力的實驗。雷奇認為個性是“一套思想體係”,思想與思想之間禁止不一致。同這個體係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抵觸或排斥,因而也不能引導人的行為。相反,與這個體係一致的思想則被采納。
顯而易見,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個人的“自我理想”,也即自我意識,或者他的自我觀念。雷奇是一位教師,他用幾千個學生來驗證了“自我意識”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