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可以用以下20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建立自信:
“反正”與“畢竟”是表示鬥誌的忌語
對於每個人來說,我們都經常說這樣的話:“反正……”,“畢竟……”,“總之”。這樣的話在平時生活中是經常聽到的,是很普遍的現象,每個人都不能例外,除了不能說話的人。這就是一種被拒絕的心境加以正常化的典型。正是由於說了這樣話,才使得本來可以做的事不做了,本來要成功的事也成功不了了。隨便就放棄了努力,這樣的人也擺脫不了心理的束縛,永遠會困在原地不能動彈。
一旦你被困於徒勞無功的自卑感裏,那你要立刻行動起來,避免說“反正……”或者“畢竟……”實際上,那些事你是能夠做好的,隻要你努力,不能因為說了那些“反正”、“畢竟”的話而放棄。要有自信,才會成功。
培養自信最好用自定式的表現法
很普通的例子,當人們買水果的時候,往往問攤主水果甜不甜、酸不酸。好吃不好吃。在這種情況下,倘若攤主用否定或不大肯定的語氣回答,如不甜、不好吃,或者也許是甜的,可能好吃,這樣都會丟掉十之八九的顧客。
然而同樣的東西,要用不否定的語氣說就不一樣,如:“您放心,絕對甜,好吃得很。”“我不賣不甜的”……這樣,他們的水果絕大多數會順利地賣掉。當然這裏麵也許有推銷手段,隻是更關鍵的是,他的說法抓住了對方的心理。他需要甜的和好吃的,而你充分肯定的回答使他認為,這就是他所要的,那麼他肯定會買下來。所以說肯定的語言是自信的第一步,是成功的開始。
用肯定消除自卑
有些人在照鏡子的時候,當她(他)們看到自己的形態或膚色,忍不住會產生某種自豪的感覺。因為他(她)們有美麗的外表、白皙的皮膚。而另外有些人則不同,他(她)看到鏡子裏外表醜陋、黑色肌膚的自己,往往有一種自卑感。但自信的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她)會欣賞自己的美,這樣就行了,我的皮膚很健康,等等。他(她))總是肯定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否定。
生活中的語言也是一樣,我們往往喜歡聽肯定的,不喜歡不肯定的。我們當然想得到更多人的承認,所以當一個人聽到較多的是否定的語言,他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由此可見,外界的語言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有作用的,不肯定的語言是有害無益的。
《物性注》的作者、古羅馬的盧克萊修奉勸人們要多稱讚膚色黝黑的女人,說她們的膚色就像胡桃那樣迷人。隻要不斷地讚賞對方、肯定對方,就算這位女人明知自己黑皮膚,也不會覺得自卑,甚至還可能有自信。
反正,選用肯定或否定兩種不同的措辭,能夠將同一件事實形容得有天壤之別。在所有情況下,人們隻要常聽見有價值的措辭或敘述法,對他充分肯定,他就可以改變自卑的心理,使他們感到自信,從而享受愉快的生活。
不利於自己心理的措辭,可以省略或代替
利用自我暗示治好各種疾病,最先發現這種精神療法的人——法國的艾米爾·庫恩博士告訴我們說,自我暗示也就是少說帶有負麵因素的措辭,盡量減少負麵措辭對自我的刺激,從而治療疾病。比如說:“痛苦消失,痛苦消失,痛苦消失”,則比不上說:“痛苦消失、消失、消失。”因為前一句說了三遍“痛苦”,而每說一次都可以使病人想起痛苦,從而加重心理負擔,而後者則隻說了一遍,而後麵又連說三個消失,這樣說完,就感到病完全好了一樣。這就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不單在醫療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這樣,隻要是涉及到負麵因素的詞,我們盡量不說或少說,以減少它帶來的心理影響。假如非說不可的話,也可以用別的詞來代替。比如當提到你考試不及格這件事的時候,你可以說:“自從那件事後……”這樣自然可以把不愉快的事實或氣氛擺脫掉。
把問題抽象化,使討厭的事情不討厭
我們時常碰到令人頭痛的事情,並因此而悶悶不樂,或整日惶恐不安。對此有人提出一種絕妙的方法,就是運用“抽象階梯”或“袖手旁觀”的方法來排除苦悶。
事物都是能夠抽象概括的。比如花貓是貓,貓是動物,這樣看貓就很抽象。
比如在生活中你的上司總是讓你難堪,你一見到他就氣得要死,你便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你告訴自己:你的主管是人、人是動物。你總不至於見到動物都氣不打一處來吧?因此見了他,你就當是見了動物,這樣你的心情會好很多。再有,倘若你為了工作的事情感到厭倦,那你可以這樣考慮:你因工作而得到了工資,你拿了工資能夠買你想要的所有東西;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你能不高興嗎?這樣,利用抽象的階梯,就可以消除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