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婚姻裏,夫妻間都有金錢關係存在,有些好,有些壞,有些堅毅得不正常,有些基本上很合理。
但是,大體上來講,大家都不討論這個問題。性愛和情感的不和往往受到廣泛的注意,也有補救性的服務。但是金錢爭吵卻被嚇住了。大家都覺得談錢很丟臉。最惡毒、最矛盾的爭吵是兩大基本性格都吝嗇或揮霍互異所造成的。這種本性敵對現象有很多種組合,但是“小氣丈夫和敗家太太”的例子最能看出衝突的本質。
丈夫看到太太燒一壺水,隻為了泡兩杯茶,不免怒火中燒。他簡直氣瘋了。隻要他辦得到,他總趁機把多餘的水倒掉。這使妻子氣得要命,她繼續裝一滿壺準備去燒,而他總是不斷地倒掉多餘的水。
他們都站在各自的角度上,雙方不可能適應。丈夫認為,太太浪費得不近情理,把他辛辛苦苦賺的錢隨意揮霍。而妻子覺得他小氣得令人惡心,居然為一點燒開水的瓦斯費用而斤斤計較。
不止燒水一事,一切都是這樣。他們指責對方,還帶著惡毒的雅興。他習慣把盤裏沒用過的芥末放回罐子內,為了反擊她的嘲笑,他教訓她:“不是你用的芥末,是你留在盤裏的芥末,使科曼先生發了一筆財。”
他收集一段段細繩,卷起來放進抽屜裏,細繩也要錢買的。他若收到包裹,就把包裝紙折好,留待以後備用。
心理分析家卡爾·亞伯拉罕有一個病人,他很討厭把錢花在旅行、音樂會、展覽會之類的事情上,因為他認為這樣花費金錢得不到永恒的收獲。所以他從來不上歌劇院,卻買了不少他沒聽過的歌劇音譜,隻因為這樣他可以得到持久的東西。
這種人的太太若有相反性格特征,就覺得此類行為更能挑起她大花大買的念頭。他的強迫性節省是他不正常需要的一部分,一心想強加在她的身上,約束她花錢的需要。雙方都覺得彼此對錢的態度太驚人,太不可思議。
有一對夫妻,丈夫非常小氣,他帶太太到法國南部度假,會整天坐在沙灘上,一瓶可口可樂兩個人一起喝,妻子的性格卻截然相反,女方婚前收入很高,用錢方麵有自己的癖好。她認識的人都開瑪西蒂轎車,她也花6875美元買了一輛,那輛車是批發商在午餐時間送來的,她根本不討價還價,立刻就開支票,這是她做事的習慣。她讓園丁用她的舊車(一輛黛安芬車)。她的管家替她買一切東西,管家要多少錢,她就給多少。她絕對信任別人,而且自信沒有受過騙。
一般人在購買像車子或毛皮大衣等貴重物品前,一定會慎重考慮,並詢問各方麵的意見和想法。人們之所以以購買昂貴的物品時總是考慮再三,無法當機立斷。這種不安正是擔心花了錢會不會後悔,或值不值得花這種錢,而且這種情緒往往與金錢的多寡成正比。
在決定拿出一大筆金錢之前,人們之所以都會經過一番掙紮,主要是因為與自我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所購買的東西已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一旦別人批評物品,就如同批評自我一樣。
鑒於這種情況,理財專家建議,在拿出巨款前,最好先谘詢一下他人再做決定,但他人的建議隻起到參考的作用,不能盲目地言聽計從。
她嫁了這位“小氣先生”,雙方金錢就衝突日益明顯。他覺得他們擁有兩輛車,讓園丁用一輛(他自己不開車的),實在沒什麼道理可言。瑪西蒂車維持費和修理費都很高,耗油量又比小一點的車子多一倍,所以他叫她賣掉瑪西蒂,保留舊車。另一方麵,管家要什麼錢,妻子都照給不誤,她完全信任管家。丈夫卻無法忍受這種情形,規定管家隻能買男女主人指定買的物品,而且要開賬單。在家用方麵,既然夫妻收入都很高,他想出一套製度,雙方銀行賬目分開,每人放61.5美金在家用賬裏,日常的開支就用那筆錢。
第一周這個製度就崩潰了。太太說:“家用錢一點也沒有了,管家買東西錢不夠用。我認為你太吝嗇了,竟然不留錢給我們用。”丈夫說:“如果沒錢,就是你花光了。”
太太覺得沒什麼關係,用掉就用掉了和誰用掉有什麼關係。但是丈夫要知道為什麼花這麼多錢,花在哪一方麵。
最後,他承認他太太在金錢方麵很信賴人,從來不查賬,但是幾乎沒有受騙過;他不信任人,喜歡一查再查,卻常常上當。他們各自的行為模式中,有自圓其說的預言成分存在。大家對她有信用,因為她信任他們。他們對他沒信用,因為他不信任他們。她堅守自己的金錢原則,他也是一樣。
還有一對夫妻,丈夫是工業家、百萬富翁,他認為太太在服裝方麵的開銷太過分了些。不是他們花不起,她自己就是財產繼承人;而是丈夫覺得她的花費不必要,這樣就是不負責任。她反駁說:“我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零用錢?那樣我就不必向你要錢了,你也不必問我花在什麼地方。”他聽後回答說:“我永遠不會問你,我不是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