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類的行為都是為了取悅於他人,假如你的一個舉動讓別人得到了快樂,那麼你也會因此而感到愉悅,信心倍增。相反,假如你做出了一定的成績,然而旁人卻對這成就不聞不問,那麼你也會因此而灰心喪氣。著名哲學家詹姆士就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人們往往偏向於受到鼓勵而改正原來的過錯,而在聽到責罵後卻很難振作起來痛改前非。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的思維還正在發展與形成的過程中,如果不給與正麵而積極的引導,而隻是一味地批評與打罵,缺少悉心的交流,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假如你想要這個世界變得溫情脈脈,假如你想要每個人的心靈都變得柔軟,那麼就請遇到事情的時候多一些交流,指正他人的時候少一點批評。因為隻有心中有愛,這個的世界才會真的美好起來。
用仁愛的肥皂給心靈洗澡
不知不覺,門前的那顆柳樹已經大到可以為人們遮陰乘涼。小夥伴們長大了,而父母卻變老了。柳樹下,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半蹲著,身前放著一個破舊的碗,那是他經常用的。他是乞丐,伴隨著我們成長,過去年輕的乞丐現在也開始蒼老了。長大了的同伴們照樣從他身旁經過,可再也沒看到有誰還會向兒時一樣與他搭上幾句話茬,也沒有誰會把手中的饅頭再分給他一半了。可是鄰居家的伯母卻時不時地在乞丐的碗裏丟下幾塊錢,給他的手裏送上一些吃的。年輕的時候,這位伯母可是經常抱怨乞丐打擾了她的生活,還經常衝著他們喊:“滾,滾遠點!”
也許隨著時間的前行,人們的思想都發生了變化吧。長大了的孩子變得不再有憐憫之心,因為他們生活在這競爭殘酷的城市中,過大的生活壓力讓自己的心靈也變得僵硬了,越來越多的抱怨在內心堆積。他們總是有著很高的夢想,期望得很多,當期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去抱怨命運、抱怨家庭、抱怨他人,抱怨社會。然而,經過了世事風霜的成年人,他們已經開始走向暮年。年輕時冰封的心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曆事情的增多,也越來越柔軟了,大概是仁愛的肥皂為他們年輕的抱怨之心洗了澡。
這是一個年輕經理與他兒子的故事,內容很簡單,卻很值得人思考。
一個年輕的經理帶了些未完成的工作回家處理,為第二天的一個重要會議做準備。他5歲的兒子每隔幾分鍾就跑過去打斷一下他的思路。幾次之後,他看見了一張有世界地圖的晚報,於是他把地圖拿過來撕成幾片,讓他的兒子把地圖重拚起來。
他以為這樣能使那小家夥忙上一陣子,借此他能完成工作。沒想到3分鍾後,兒子又跑過來興奮地告訴他已經拚好了,這個經理十分吃驚,問兒子怎麼能拚得這麼快。小家夥說:“圖的背麵有一個人,我隻要把它翻過來,‘人’拚好了,世界就拚好了。”
是啊,“隻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孩子的純真語言給我們一個深入人心的提示,麵對芸芸眾生,仁愛之心自然就消除抱怨。
佛曰:“眾生擾擾,其苦無量,我要成為天,成為地,成為旱天的雨,成為漂渡者的筏,饑餓者的食,幹渴者的水,寒冷者的衣裳,炎熱者的涼風,成為疾病者的醫生,黑暗中的燈光。”佛總是這樣不驕不躁地化解著終生的無量之苦,不去考慮他的努力換來的是否是不理解的抱怨。仁愛就像肥皂,它能洗去人們的抱怨,無論對於他人還是自己,都是會帶來遍地的花開。
像赫本一樣做一些高貴的善事
大千世界,人各一麵,很多人懼怕白天的刺目,因為光讓他們感到不安全;也有很多人懼怕黑夜的無邊,因為他們無法預知這濃鬱的黑色下麵究竟醞釀著什麼。其實,無論害怕白天還是黑夜,都是來自於人們心靈的失明。心靈的失明不是靠黎明的光線就能照亮的,做一些高貴的善事能幫助人們在黑夜裏看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