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應該在內心中,時時用安寧去加固靈魂的聖殿。安寧的心,是知足的心性所壘砌的。隻有靈魂享受有節製的快樂,人們才能持花而行,盡享花期。
嫉妒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魔
嫉妒心是很常見的一種心態,“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種心態的直白闡釋。嫉妒心啃食著我們的心靈,也許你覺得無關痛癢,其實那是一群可怕的白蟻,如果不即時加以製止,就會妨礙我們心靈的健康的成長。嫉妒雖然屬於小缺點,但是如果掉以輕心,它就會像白蟻一樣,侵吞你整個身體。
幾乎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有過嫉妒的心理,因為人人都希望自己優秀,其實這也沒有什麼過錯。在看到別人如金子般閃耀的同時,自己的信心由於受到了打擊而開始有小小的扭曲,這樣的心理反應也實屬正常。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個限度,如果過了那個度,原本可以促進自我進步的小嫉妒,現在很有可能就是一種病態的心理了。假如被嫉妒打敗,做了嫉妒的俘虜,自我豈不痛心?
上帝雖然活在每個信仰者的心中,但是假如有一天真的見到了上帝,那也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何況這次上帝要送給這個幸運兒一份珍貴的大禮。
上帝對幸運兒說:“我能夠滿足你的一個願望,不過前提是你的鄰居會得到雙份的禮物。”
幸運兒聽後表情開始變得凝固,他很不樂意鄰居比他得到更多,他仔細琢磨著:假如我想要一份田地,那鄰居就會獲得兩份;假如我想要一箱黃金,那麼鄰居就擁有兩箱;假如我想要一位美女伴侶,那麼鄰居就會得到兩個老婆,他現在可是光棍一條啊!
幸運兒想來想去也不知如何是好,他最終的決定讓上帝哭笑不得:“上帝啊,那麼請你挖掉我一隻眼睛吧!”
故事總歸好笑,然其背後所隱藏的哲理卻發人深省。其實任何帶有負麵影響的事物隻要稍加變化就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嫉妒也不例外。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時,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超越,最終在同樣的方麵也變得出類拔萃,何樂而不為?可惜並不是所有帶著嫉妒之心的人們都能夠在思想上有所變通,他們會不擇手段地奚落與嘲笑那個比他強的人,用別人的不快來換來自我的一時痛快,他覺得這種詆毀的方式十分理想,但在別人眼中卻是幼稚的表現。
情緒的變化十分微妙,它是一種極易傳染的東西,就像一小滴帶色的汁液,能夠讓大杯清水在很短的時間裏被顏色填滿。每個人的心情其實都像一滴汁液,而周圍的人則像是那杯清水。假如你的心情是一滴紅色的血液,當你與朋友們交流的時候,你高漲的情緒也會讓朋友感到歡快。相反的情況,假如你的心情是一滴黑漆漆的墨汁,那麼在你身邊的人,他們的情緒也許就會被這滴墨汁所吞噬,由愉悅或是平靜而陷入悲傷。嫉妒由心而生,它可以算做情緒的一條支流,如果流淌過急,很有可能讓整個人都瀕臨毀滅。
亞裏士多德的一個學生曾經這樣問他:“先生,請告訴我,為什麼心懷嫉妒的人總是心情沮喪呢?”亞裏士多德回答說:“因為折磨他的不僅有他自身的挫折,還有別人的成功。”一些時候我們實在沒有必要拿別人的強項來與自己的弱勢相比較,那樣做的結果除了讓自我陷入一種低落的情緒以外而別無其他。
競爭固然激烈,生存固然艱難,但這些生活上的困難並不是促使嫉妒心泛濫的高錳酸鉀,成長過程中的我們其實應該懂得發現,懂得讚揚。倘若自己的胸懷變得寬廣了,自然地就會發現別人身上的長處,這個時候適當地給予他人讚賞,不僅能夠讓受到誇獎的人更加快樂,自己的心情也會因他人的快樂而變得愉快。這樣豈不雙贏?
打破吝嗇的樊籬,養成一顆布施心
柵欄中圍著一顆小樹苗,它吸取著大地的營養,享受著陽光的沐浴,在大自然的關愛之下逐漸成長。數年過後,大樹的枝幹不再受柵欄的圍堵而延伸到很大一片,它的樹蔭在酷熱難耐的夏日為人們乘涼所用,它的樹幹還成為很多小動物的棲息之地。它已經不是小時候那顆需要保護的小小樹苗了,也不是那顆隻是一味地汲取自然養料的小樹苗,它已經長成了能夠惠及他人的參天大樹。
樹木尚且知道回報,何況人類呢?靠著勤勞的雙手和聰慧的頭腦,每個人都希望憑借自我之力來獲得一個舒適的今天和擁有一個幸福的明天。然而在對待外物方麵,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生活中有很多人,他們的思想由於受製於金錢和物質,使得自身變得愈來愈貪婪,也愈來愈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