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2 / 2)

很多人善於體貼自己的缺點,然而對他人的不足卻苛刻地加以鄙視,這種做法著實會讓人感到厭煩。海納百川,用寬容的心態去接受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這樣做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一些,快樂多一些,煩惱也少一些。其實,追求完美的人在表麵上看來都顯得自大,然而他們的內心卻十分的自卑。因為對自身要求過高,因為這樣的要求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創傷,反複地就形成了自卑的感覺。這種由不知足而導致的不快樂,不僅影響自己的生活,而且還會讓周邊的人都感到莫名的壓抑。

最可憐的人莫過於不惜一切代價地追尋根本不存在的完美。世界並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也許正是因為失去了一些東西,才讓我們的生命看似更加完整。也許正是因為有著缺陷,才讓這個世界顯得更加真實。假如過去沒有遺憾,那麼人生的旅程將會被截斷而無法連接起來。再優秀的人也有著自己的缺點,再愚蠢的人也擁有自身的優勢。無論是誰,不完美的人生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根本不必因此而怨天尤人。

滿足,原來藏在付出的懷抱裏

火紅的太陽因給予了向日葵以成長的力量而顯得格外美麗,那是它在付出之感到的滿足。微風帶來的涼爽,農夫笑容已是對風兒最大的回報,那是微風在付出之後得到的滿足。雨水在滋潤萬物之後歡快地唱起了歌,這是它的滿足。大自然把最好的營養都奉獻給了萬物的生長,這是大自然最大的滿足。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了解自然的這種付出後的滿足,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成日生活在抱怨與不滿的情緒之中了。

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曾經說過:“生活中的花朵,隻有付出努力才能盛開。”付出帶來的不僅僅是回報,付出後的心靈收到的是滿足感的饋贈,哪怕這付出微不足道,可是心靈卻可以感受到那絲絲的喜悅。工作努力了,贏得的不僅是同事和領導的讚許,更是自我內心的滿足;學習進步了,不僅老師和家長會給予獎勵,付出換來的自我滿足感同時也是成績再一次提升的動力。付出,可以是為自己,也可以是為他人,甚至是為了更多的人。同桌向你請教一道數學題目,你在悉心講解的過程中也能獲得新的領悟,這領悟正是付出後所得到的滿足。為操勞的父母偶爾做上一頓飯,無論菜式多麼簡單,你都會看到老人家臉上欣慰的笑容,這笑容就是對你孝心的回報,這笑容已足夠讓你滿足。

有一個孩子坐在路邊的一堆金子上麵,他伸出雙手,好像在向路人乞求著什麼。這個時候剛好一位神仙路過,問孩子:“小孩兒,你有這麼多的金子還需要什麼呢?”,孩子說:“我雖然有金子,可是我不快樂,我想要親情、友情和愛情。”於是,神仙送給了孩子這幾樣感情。

一個月後,神仙又從這裏經過,依舊看到孩子攤開雙手乞求著。他問:“孩子啊,我已經把那麼多你想要的東西給你了,你還沒有滿足嗎?”孩子答:“我一點滿足感都沒有,我還想要成功和榮譽。”神仙聽後又把這兩樣東西給了他。

又過了一個月,神仙照樣經過這裏,孩子照樣伸著雙手。孩子對神仙說:“哎,雖然我擁有很多東西,可是我就是沒有滿足感。”神仙聽後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孩子啊,那麼你應該學著付出啊!”

果然,當神仙在一個月後再次經過這裏時,他看到小孩兒正在把自己的金子送給窮苦的人們,孩子的臉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他對神仙說:“原來滿足感藏在付出的懷抱裏啊。當我一味地乞求時,雖然得到了很多,卻沒有感到滿足。可是當我付出的時候,我為我自己的行為而感到驕傲。”

魯迅先生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勞動就有一份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生活中的很多人,他們容易糾結於得失的多少,總是覺得別人得到的多於自己,因此而沒有滿足感。然而他們卻沒有看到別人付出的也比自己多,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此。過於在乎結果,過於計較得失,這樣的心理不僅不能使你得到更多,相反,很可能讓你失掉生活中最快樂的情趣。知足而長樂,畢竟,滿足感的尋求在於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