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情景教學法及實踐應用(1 / 3)

3.1 情景教學法(Situational Approach)概述

3.1.1 情景教學法的產生和發展

所謂的情景教學法(或情境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情景教學法得益於弗斯語言學,運用學習者本身所具有的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的知識去理解整個課文的篇章意義。教師在講解新課以前,要有目的的創設一個與課文中心思想相關或相似的情景或意境,啟發和誘導學生用他們自身具有的背景知識和經驗,開展與課文主題思想密切相關的話題的討論,從而為學習和理解新課的主題思想,文章的整體結構,以及課文中的語言點鋪平道路,進一步為新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3.1.2 情景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1. 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麵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製作用。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情境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鬆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單項練習,以至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情境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製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因此,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2. 認識的直觀原理

從方法論看,情境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根據客觀存在對兒童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而世界正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優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兒童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兒童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兒童本身的自我運動。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麵: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情境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應該指明的是,情境教學法的一個本質特征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而演示教學法則隻限於把實物、教具呈示給學生,或者教師簡單地做示範實驗,雖然也有直觀的作用,但僅有實物直觀的效果,隻能導致學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學生的火熱之情,不能發揮情感的作用。

3. 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形象是情境的主體,情境教學中的模擬要以範文中的形象和教學需要的形象對象,情境中的形象也應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情境教學法要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知識單元)增加,有助於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

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

眾所周知,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也在於誘發和利用無意的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

自弗洛伊德以來,無意識心理現象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所謂無意識心理,就是人們所未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主體對客體的不自覺的認識與內部體驗的統一,是人腦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無意感知、無意識記、無意再認、無意表象、無意想象、非言語思維、無意注意、無意體驗等等。該定義強調無意識心理活動具有兩個方麵的功能:

①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認知作用。如我們在邊走路邊談話時,對路邊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東西並未產生有意識的映象,但我們卻不會被路上的一堆石頭絆倒。原因就是“石頭”事實上引起了我們的反映,並產生了“避讓”這種不自覺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軀體反應;

②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內部體驗作用。常言的“情緒傳染”就是無意識心理這一功能的表現。例如我們會感到無緣無故的快活、不知不覺的憂鬱,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結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狀態,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較長時間的情緒色彩。

研究表明,無意識心理的上述兩個功能直接作用於人的認知過程:首先它是人們認識客觀現實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或創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可見,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學的目的就在於盡可能地調用無意識的這些功能,也就是強調於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在其中。否則,人們常言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論依據。在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由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其中師生間存在著兩條交織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識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存,從不同的側麵共同作用於教學過程。知識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學內容,信息載體是教學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師生情緒情感的變化,其載體是師生的表情(包括言語表情、麵部表情、動作表情等)。無論哪一條回路發生故障,都必然影響到教學活動的質量,隻有當兩條回路都暢通無阻時,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運用情境教學首先需用“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麵地提出教學任務,而後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

3.1.3 情景教學法的創立的基本途徑

1. 生活展現情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2. 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到相應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鯨”、“藍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蘆”等,都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3. 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製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課文情境。

4. 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並不局限於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5. 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6. 語言描述情境

語言描述創設情境是一種基本而簡易的情境創設方法。語言描述情景創設特別強調教師的操作性。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情境操作。通過教師聲情並茂,妙趣橫生的教學語言,描述活動情節、過程,以及角色對話等,使學生如臨其境,盡情參與。

以上所述創設情境的六種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並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隨著年齡的升高,直觀手段逐漸減少,單純運用語言描述帶入情境增多。由情入情法也是教學中常見的方法。“由情入情”是教師根據學生當時的心理狀態,進人到學生的“情”, 以語言和學生產生“共鳴”,再加以教師的智慧,把學生漸漸地引入到教師預設的“情”中,引人到教學中(侯海麗2009)。與傳統的情景教學法有所不同的是,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大多側重於語言現象的分析和語法難點的解釋,教師在授課過程習慣強調句意的理解。這種教學方法雖可以加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一方麵會使學生對語篇缺乏整體的理解,不能深刻領會文章的中心及主題;另一方麵,重知識輕能力,隻講不練,閱讀材料的內容相對枯燥,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以至於很難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及交際能力(劉彥2010)。而情景教學法的提出強化了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之間的關係,語言教學中情景的創設必不可少,教師要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遵循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按照教材的教學內容和編排體係, 充分挖掘學生自身具有的知識和經驗精心組織,巧妙構思,創設良好的符合學生心理和認知特點的教學需要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