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駐一道防諜反諜的防線(下)(1 / 3)

3、重大新聞由黨和國家授權統一發布,各地區各部門的宣傳機構應以授權單位的口徑為統一口徑,不得搶先發布或任意更改或增加內容;

4、凡內部會議形成的秘密文件、講話、資料等一律不得擅自公開見報;記者因工作需要而接觸和掌握的有關單位的秘密事項,不得擅自公開宣傳;學者、教授、研究人員因工作需要而接觸和掌握了本單位或外單位的秘密文件、資料等,不得擅自向報紙、雜誌投稿或將其編入公開發行的書籍中;

5、沒有密級的報刊、書籍不得轉載秘密文件、資料和標有密級的報刊、書籍中的文章;

6、采編人員及電視台、製片廠等在采訪編輯新聞稿件或拍攝影片、電視片、照片過程中,對含有商業秘密的部分,應征求被采訪單位的意見,或直接交由被采訪單位審查。個人向報刊投稿及編著的書稿、文稿等,也應根據這個原則辦理。

三是對外科技交流保密製度。有關部門強調指出,在對外科技交流中,必須注意做好以下安全保密工作:

1、明確劃分保密範圍和確定保密項目。我國科學技術保密範圍總的講是,國外沒有或國外有但係保密的先進科學技術;國家批準的新發明新創造;可能成為發明的階段性成果;國外雖有但係保密的其他重要科技成果;國外沒有或國外雖有但係保密的技術訣竅及傳統工藝技術。

2、不同密級的資料、文件應由不同的人接觸、使用和保管,不應隨意擴大範圍。

3、做好科技檔案的安全保密工作。凡屬科技保密項目的檔案,都應標明密級,要為科技檔案提供安全可靠的保管設施,建立健全使用保管製度,使用科技檔案的單位和個人有責任保守秘密。

4、公開發行的報刊、書籍、電影、電視、廣播、錄像及其他宣傳媒介,不得宣傳保密的科技內容,向國外投遞的稿件、宣傳品亦不得涉及科技秘密。

5、出國進修、講學、參加學術會議等攜帶的資料、文稿、樣品不得涉及國家秘密。確需攜帶,應報請有關上級主管部門審查批準,並嚴加保管。

6、科技保密項目對外公布或轉讓、出售給外國,或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應遵循確保國家安全和政治、經濟利益不受侵害。

7、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需要保密的,應申請保密專利。國內單位和個人需要向國外申請專利的,應首先向國家專利局申請專利,經國務院主管部門同意後,委托專利代理機構辦理。專利部門工作人員和代理部門工作人員,對業務活動中了解的發明創造,有保守秘密的責任。

8、通過非公開途徑建立起來的中外科技合作項目和獲得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資料、樣品,以及口頭介紹的技術訣竅的科技秘密,不得向外透露。

9、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在與外國人接觸、對外通訊聯係、對外交換科技資料、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時,不得涉及國家科技秘密。確需涉及的,應由所在單位報請主管部門審批。

10、我國聘請的外國專家,在工作中確需涉及科技秘密的,要履行報批手續,同時要求外國專家承擔保密義務。

以上是需要普遍執行的幾項保密製度。事實上,由於各個企業實際情況的不同,保密的重點和保密的措施也可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事事要留心,處處要設防,時時要警惕,不給商業秘密的泄露與竊取留下任何漏洞。

堵塞商業秘密泄密的漏洞

隨著我國市場機製的不斷成熟,人員流動的日益頻繁,不僅要重視商業秘密從有形渠道的泄密,還要重視商業秘密從“頭腦”、“言談”等無形渠道泄密。為確保自己的商業秘密不受侵犯,一些企業開始與職工簽訂保護企業秘密的勞動合同,並與因各種原因跳槽的人員簽訂“競業限製協議”,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在與本單位有競爭業務的企業任職,不直接或間接使用或幫助競爭對手使用本單位的商業秘密。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北大方正”是高科技企業,在保護商業秘密方麵製定了一係列規章製度和嚴格措施。如每個研究人員的計算機上都設有個人密碼,其他人無法打開機器讀取裏麵的內容;所有的人出入機房都必須登記。另外,來“北大方正”研究院工作的技術人員都要簽一份保密協議,協議規定職工在研究院工作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創造發明均屬於職務發明,不得私自作為商品透露或轉讓,如有違反,將依法追究責任並進行索賠。

聯想集團製訂了《知識產權及保密協定》,明確規定了企業商業秘密所涉及的範圍、職務成果的權利歸屬,以及在職人員恪守商業秘密的義務。另外,聯想集團還製訂了《員工發明和創造獎勵》,通過製定特殊的獎勵機製,使員工感到一種自身價值得到承認的成就感和精神滿足,增強企業凝聚力,降低人才跳槽的頻率。

北京航空工業總公司六二五研究所規定,所內掌握重大商業秘密和關鍵技術者、重要支柱民品開發的生產骨幹等都必須與研究所簽5年以上的崗位合同;而承擔國家重點型號、重大項目的技術骨幹則須簽為期10年的崗位合同。六二五研究所認為,人才流動應該以不影響研究所整體利益為前提,如果對於人才外流持放任態度,不但會影響研究所利益,也會給國有資產造成流失。

紅桃K的8000多名員工也全部與企業簽訂了《保密合同》。據紅桃K總部知識產權部負責人介紹,為了防患員工在職期間泄露和離職後非法使用、泄露本企業的商業秘密,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和重大損失,紅桃K製定了員工與企業的《保密合同》,其中明文界定了保密的內容與範圍:如技術秘密,包括企業的新產品開發原理、技術方案、工程設計、電路設計、製造方法、配方、工藝流程、技術指標、計算機軟件等;經營秘密,包括企業的經營決策、行銷計劃與戰略戰術、企業進行的技術調查和發展情況分析、客戶名單等。《合同》中還特別提出,凡員工在職期間泄露和離職後非法使用、泄露本企業的商業秘密,致使企業蒙受損失者,企業將訴諸法律追究其民事、經濟、刑事責任,並追究有關涉及單位的連帶法律責任。

商業秘密是企業的一種特殊資產,它往往關係到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要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企業一方麵要增強保護意識,另一方麵關鍵就要依靠法律的武器來保護,簽訂《保密合同》無疑是一個值得推廣的辦法。

中國科學院專門製定了保護商業秘密的規定,除以上措施外,還規定:在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中,包括講學、訪問、參加會議、參觀、谘詢、通信等,對本單位應保密的信息和技術資料等要按照規定嚴格保密;院屬各單位要建立參觀訪問管理製度,參觀訪問者要一律配戴有專門標誌的胸章,並按照指定路線和範圍有組織地進行參觀訪問;在國內、外科技展覽會參展的項目,應該是在國內、外已申請專利的項目,未申請專利的項目,在國內參展須經本單位主管保密工作的部門審批,在國外參展須經院保密委員會審批;與國內、外單位或個人進行合作研究或合作開發時,必須簽訂書麵合同,合同中必須訂有保護知識產權的條款;離休、退休、停薪留職、辭職或調離的職工在離開單位前,必須將在原單位從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術資料、實驗材料、實驗設備、產品等交回原單位;任何人不得利用職權、工作之便或采用其他不正當手段將本院及其所屬單位的知識產權發表、泄露、使用、許可或轉讓……中國科學院這一詳細而具體的規定,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很值得其他研究部門與企事業單位學習和借鑒。

參觀泄密是一件令企業頭痛的事情。而事實上,企業不僅可以對參觀者進行限製與防範,而且還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參觀。因為這既是保護商業秘密的需要,也是企業的基本權利。不久前,中央一家大報發表了一篇耐人尋味的新聞,標題就叫做:“省長,謝絕參觀!”

該新聞是,河南省一副省長帶領參加全省鄉鎮企業會的17個地市的市長、專員和100多個縣的縣長們,來到位於長葛縣的河南省黃河磨具廠參觀。

這是一家鄉鎮企業。該廠廠長在接待室裏熱情地向參觀者介紹了企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後,話鋒一轉,向大家拱手致歉:“省長,各位領導,對不起了,樣機大家隨便看,可兩條生產線謝絕參觀!這是廠裏的規矩。”

在座的人聽了不覺一愣:這麼多領導大老遠來看你一個農民辦的廠子,你還不把最精華的東西亮出來?人家隻怕削尖腦袋都找不到這種露臉的機會呢!

但該廠廠長卻有他自己的想法。黃河磨具廠前身是一個瀕臨倒閉的生產石棉瓦的簡陋工廠,危難之際,他們不惜重金,買來高新科技成果金剛石磨具技術,之後企業又聘來高級工程師,先後研製出4個係列20多個品種的水磨石機、切割機、鑽孔機、三材磨光拋光機等。其中8項獲得國家專利,20多次獲得省、部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優質產品獎,產品行銷29個省、市、自治區,出口波蘭、馬來西亞、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6000多萬元,利稅1000多萬元。

黃河磨具廠好不容易靠高新技術起死回生,可某些地方和企業,不走正常的合作渠道,而是通過“參觀”回去仿製劣質品,給金剛石磨具的聲譽造成極大損害。從此,忠厚誠實的農民企業家也懂得了技術保護的意義所在。他們立下廠規,來廠的人,產品盡管看,想了解企業發展和經營管理的情況盡管提要求,保證滿足,有誠意學技術的,正經八百地坐下來談合同,可兩條生產線一律謝絕參觀,誰也不例外。省長、市長、專員、縣長們來了,也不能破例!他們對參觀者說:“我們不是不想把技術推廣出去,而是要有一條正常的渠道,來體現對知識的尊重,增強人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這也是對產品用戶的保護。”

——我們不禁為這樣精明的農民企業家擊掌叫好!

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進入市場參與競爭。而體現其競爭力的便是獨有的生產技術與特有的經營策略。在此情形下,企業不能不審慎地對待“參觀學習”了。事實上,也確實有一些企業還在試圖投機取巧,通過參觀學習去獲取他人獨有的生產技術與特有的經營策略(也就是商業秘密)。一些有識之士,或者是吃過被人“參觀學習”的苦頭的企業,開始撤掉“歡迎上級領導和兄弟單位前來指導工作(對他人來參觀學習的謙稱)”的標語牌,而掛上了“謝絕參觀”的“拒客牌”。佛山市陶瓷研究所的陶瓷輥棒生產技術是他們的核心機密,所裏製定了極為嚴格的保密守則,還把陶瓷輥棒生產車間列為保密車間,規定凡與這個車間生產無關的人員,一律不得擅自入內。這一規定生效已有四年時間,所裏先後接待過包括國家科委主任在內的幾十位省、部級領導的參觀、視察,他們沒有一個提出要到保密車間看個“究竟”,研究所也沒有為任何領導、貴賓破過“與生產無關人員不得進入保密車間”的例。

拒絕他人參觀,這在國外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國外許多企業的生產車間,都不允許其他人去參觀,更不用說去“學習”了。法國米什蘭輪胎公司,以生產汽車輪胎聞名於世界,鋼絲束子午線輪胎就是該公司發明的高技術產品。該公司對保守技術秘密極為嚴格。1964年,戴高樂總統要參觀這個工廠,卻遭到了當時隻有49歲的總經理米什蘭的拒絕。他認為,假如戴高樂總統一個人來廠他表示熱烈歡迎,但實際上,總統來的話絕不會一個人,他不願意在總統的隨員中有人偷竊他們的技術成果。

法國的企業居然敢拒絕總統參觀,中國的企業又怎麼不能謝絕其他企業與單位的“參觀”與“學習”呢?這可是企業自主經營的一項基本權利!但可惜的是,不隻是許多想通過“參觀學習”走點什麼捷徑的企業,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心裏也總轉不過這個彎來。

廣東省某縣一位領導,帶人到一家生產鐳射玻璃的高新技術企業參觀。看了普通生產車間,領導又要求看一看保密車間。出於對技術秘密安全性的考慮,企業婉言謝絕了這位領導的要求。誰知,企業的這一正常舉動,卻使得這位“父母官”大為不快。領導臨走時說:“你們不知道我是誰嗎?連軍事禁區我都能去,難道就這麼一個小小的保密車間,我還不能看?”言畢,一摔車門揚長而去。

領導走了,卻把一份沉重的不安留給了企業的負責人,廠長說:“其實,我們倒不是對領導不放心,而是那天來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保密車間是我們企業的命根子,我們真是怕人多眼雜,技術秘密有個什麼閃失。現在搞企業不容易,搞高新技術企業更不容易,我們真希望各級領導能體諒企業的苦衷。”

從此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政府行為還在幹擾和左右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而且突出地說明了企業的商業秘密保護意識還沒有得到許多基層領導與企業負責人的認同,商業秘密也還沒有完全納入無形資產的管理範疇。尤其是一些地方的行政領導仍無視商業秘密的企業財產性質,強行用“參觀學習”等“一平二調”之類的政府手段,無償地推廣、應用優勢企業的專有技術與獨特的管理經驗,其結果因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違反了商業秘密保護的基本規律,不但沒有求得“共同發展”,反而形成了“無須競爭、共同落後”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