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商業秘密的境內泄露現象也日益突出。其途徑有:
1、盜竊技術圖紙或資料等實物。一些單位保密工作漏洞百出,個別不法分子鑽空子盜竊商業秘密。如某高新技術集團的200公斤圖紙被盜,使該集團大量新技術泄露出去,造成了巨額經濟損失。
2、敲詐勒索商業秘密。一些人以揭人隱私、抓人把柄為手段要挾知情人提供商業秘密。
3、收買知情者。一些單位和個人為獲取某種商業秘密,不惜重金,甚至以色情手段拉攏競爭對手內部知曉商業秘密的人員以達到目的。如廣東某廠兩位老工人掌握製磚的一項特殊技術,一鄉鎮企業用40萬元收買兩人對其企業進行技術指導。
4、了解或掌握商業秘密的人員跳槽後,擅自截留或使用原單位的技術信息及客戶、貨源等。如一旅行社從另一旅行社挖走一名經理,該經理將在原旅行社所掌握的客戶名單全部帶走。
5、一些資產雄厚而苦於沒有技術、信息的單位借合夥、聯營之名騙取對方的商業秘密。
6、利用聯姻等方式竊取技術或資料。
7、在報紙或其他新聞媒體上傳播商業秘密。有的科研人員對自己掌握的技術秘密不經允許,擅自在報刊上發表論文;有的新聞記者在了解他人的商業秘密後,不經權利人允許在報刊上發表。
8、個別行業主管部門、行政主管人員、企業負責人違反規定泄密。如將計劃泄露給其他企業,在談判中泄露訂貨情況,在招標中將別的企業的方案透露給他人等。
9、有些人為泄私憤而故意泄露原企業秘密。如福建一職工因被開除故意泄露廠的配方而使企業利益受到很大損失。
無論是商業秘密向境外泄露還是在境內泄露,都是內部職工泄露所占比例最多,造成損失最大。據統計,發生在國有企業之間的商業秘密侵權案件,其中70%是通過本企業員工泄露出去的。具體分析,企業內部泄露商業秘密的途徑又有如下幾種:
第一,人才流動泄露商業秘密。
人才流動是企業內部泄露商業秘密的重要途徑。當前社會上發生的商業秘密侵權案,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人才流動(或稱跳槽)引起的。掌握商業秘密的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流向聘用單位服務,與原企業競爭,構成對原企業商業秘密的侵權。如某市東方化工廠花費15萬元引進胱胺酸生產技術,產品打入市場後經濟效益很好,後來參加試驗生產的技術員王××,在市郊鎮辦生化廠引誘下,擅自跳槽到生化廠。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產品配方、工藝流程等商業秘密技術,組織生產胱胺酸產品,一次試車成功,節約研製經費、縮短生產周期,並用低於東方化工廠的價格同其競爭,迅速占領市場,使東方化工廠遭受重大經濟損失。
第二,兼職工作泄露商業秘密。
一些掌握企業商業秘密的幹部、工程師、技術人員在外單位兼職工作或從事第二職業,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進行有償服務時,有意或者無意地泄露原企業的商業秘密。某單位的一位高級技術人員,被外國某駐京公司高薪聘為顧問和總代表,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大量工業技術信息和項目內情,代表外國公司同國內企業談判,使我方談判人員處處被動,經濟利益遭受很大損失。
第三,為了私利泄露商業秘密。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些掌握商業秘密的人員,為了個人私利或子女私利,故意泄露本企業、單位的商業秘密事件屢有發生。長春汽車研究所助理工程師榮×,在為公司引進CAD係統時,為達到個人私利,多次向外方泄露CAD係統的我方報價底數等商業秘密,使我方談判工作處於被動地位。
第四,接待參觀泄露商業秘密。
有的企業在接待外單位參觀時,缺乏警惕性,沒有做到內外有別。或急於談判成功,過分熱情接待對方,造成商業秘密被泄露。如某外國客商要到某工廠購買某某型五金工具,談判之前外方提出參觀工藝流程,廠方很熱情地接待這個外國客商。在參觀中這個外國客商又是照相又是攝像,還參觀了關鍵技術的生產流水線,這樣廠方在外國人麵前,將十多年研製出來的最新工藝技術全麵作了展示,在友好聲中泄露了工廠的商業秘密。事後這個外國客商不但不買他們廠的產品了,一年以後,廠方才知道這個客商的公司已經生產出和他們廠一模一樣的××型號五金工具,並搶先申請了專利。
第五,離退休職工被另一個單位聘用泄露商業秘密。
掌握商業秘密的職工,離退休後,被其他企業和單位聘用後,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從中牟取私利。
第六,企業內部職工保密觀念淡薄泄露商業秘密。
有的職工保密意識不強,過失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某市一毛巾廠,生產的毛巾特別白,被外國一家飯店包銷,用於一次性餐桌上,不久這家飯店來到毛巾廠考察,一位客人問該廠職工你們廠生產的毛巾為什麼這麼白?這個職工回答是因為我們廠用的特殊,並給客人帶走了一瓶水。一句話無意泄露了廠的商業秘密,以後這家外國飯店再也不買他們廠的毛巾了。
當然,商業秘密泄露的途徑遠不止這幾種,但這已足以讓我們舉一反三,處處設防。關鍵就是要有較強的保密意識,有較嚴密的保密措施。竊密者無論其手段如何高明,但無一不需要依靠我們內部的漏洞與缺陷。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我們的保密意識無懈可擊,我們的保密措施無隙可鑽,再狡猾再高明再神通廣大的竊密者也會一籌莫展,無計可施!
商業秘密保護中的幾個誤區
頻繁發生的商業秘密泄露事件,給眾多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有關部門透露,1996年以來僅江蘇省每年因商業秘密泄露而造成的企業損失就超過1000萬元。如何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成為企業十分頭疼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隨著商業秘密侵權案的頻頻發生,許多企業對商業秘密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普遍還存在著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措施不完善的現象。尤其是在如何有效地保護商業秘密上,還存在著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之一: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商業秘密需要保護。事實上,從一家企業成立之日起,企業就有了產生商業秘密的可能。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甲乙兩家小賣部同樣經營紅塔山香煙,都賣10元一包。甲隻能以9元的價格進貨,乙卻能以8.5元的價格進貨。那麼乙隻要對進貨渠道保密,他就會在競爭中占據優勢,這就是商業秘密。由此可以看出,沒有無秘密的企業,除非其不參與市場競爭。
誤區之二:認為落後的東西不需要保密。事實上,在兩個競爭的企業之間,落後一方的底牌若被有優勢的一方掌握的話,就有可能被優勢方玩弄於股掌之上。對方可以憑借技術、產品和管理等方麵的優勢,以最低廉的競爭代價壓製對方,甚至搞垮對方。當對先進與落後的認知缺乏量化信息支持的條件下,優勢方就不得不小心翼翼,以防對方打出什麼殺手鐧來。這就會無形中加大其競爭成本,妨礙其優勢的充分發揮;但若優勢方對弱勢方的長短處了如指掌,那他可以放心大膽地製定出針對性極強的策略來,達到其損人利己的目的。諸葛亮唱“空城計”就是利用司馬懿對自己實力的不確定程度,從而使“空城計”得以成功,成為千古絕計。
誤區之三:保護範圍擴大化。將那些已經處於公知領域的信息當做自己的商業秘密加以保護,一方麵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麵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分散了人力、財力,重要的秘密反而得不到有力的保護。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充分認識商業秘密的“三性”原則:即秘密性、價值性和保密性。
誤區之四:重技術信息的保護而輕經營信息的保護。許多企業十分清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都能自覺不自覺地對技術信息類的商業秘密加以或多或少的保護,而對於經營信息類的商業秘密,由於沒有相應的管理措施或者認識不足,導致對此類秘密疏於管理。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對技術開發人員有保密要求,而對市場計劃和營銷人員、財會人員、秘書人員、保安人員等非技術開發人員卻放任自流。事實上,企業的發展戰略、市場開拓計劃措施、供銷渠道、營銷策略、財務狀況等等,同技術秘密一樣,泄露後都會給企業帶來危害,輕者造成經濟上的損失,重者導致競爭優勢的喪失,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技術秘密的保護與經營秘密的保護必須並重。
誤區之五:缺乏綜合保護措施。企業的各種重要信息由於類別和載體形式的不同,被侵犯的難度就不一樣,相應地,保護的方法和措施也要適合它們各自的特點。一般情況下,不易被產品所反映的創新點,應作為商業秘密加以保護,因為申請專利必須將技術公知於世,這樣反而增加了風險;為產品直接反映,能利用“反向工程”解密的創新點,適宜選擇專利保護;產品開發階段以圖紙、配方、實驗報告等有形的載體表現出來的無形技術知識,可以對這些圖紙、文件等加以著作權法的保護;含有商業秘密的名牌產品,可用商標法加以保護,這樣,其他人即使利用了同樣的方法或配方製成了同樣的產品,由於不能使用該暢銷商品的注冊商標,也就不能順利地擠占該產品的市場。
誤區之六:過分信賴製度和合同的約束力。這種思想是片麵的。任何企業都難以保證沒有不忠誠的員工,也不能忽略涉及本企業商業秘密的合作夥伴、談判對手、重要客戶、服務提供單位有不守信用的可能。對這些不忠誠的員工和不守信用的涉密單位,保密製度和保密合同的約束常常顯得乏力,他們會利用法規、製度的空檔或心懷僥幸,為了一己之利對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實施侵害。因此,企業在製訂保密製度、簽訂保密合同的基礎上,還要掌握保守商業秘密的技巧,經常進行檢查監督。要將每一重要的商業秘密分割成多個部分,不同的部分安排不同的人員從事開發、操作、管理,使得企業中盡可能少的員工掌握該商業秘密的整體部分;要對企業內部的部門和人員進行經常性的保密檢查,及時發現泄密隱患,堵塞泄密漏洞;定期不定期地組織人員出外巡查,以免商業秘密被侵犯後仍一無所知,錯過最佳的補救、反擊機會,使企業遭受難以挽回的損失。
三、中國企業:守住你的商業秘密
商業秘密保護的步驟
市場如戰場。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之一就是競爭,在競爭中獲勝,必然要像在軍事戰爭中那樣,盡可能地保守自己的秘密,想方設法破獲對方的秘密,以便“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於是商業秘密,這一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過慣悠悠歲月的企業經營者們還不知為何物的名詞,在市場經濟體製下逐漸地被人們所熟悉。
現代企業已越來越明白,沒有一個技術先進、質量過硬、公眾信賴的品牌,便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因此,創立著名的品牌便成為現代企業第一位的任務,甚至還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未來競爭能力的重要標尺。
但是,就像栽樹一樣,我們不僅需要栽上一棵品種優良、生長旺盛的樹苗,更重要的是樹栽後要精心養護。試想,再好的樹苗,如果沒有人管理,沒有人養護,結果被人偷了,被牲畜糟蹋了,我們同樣是前功盡棄。企業品牌也是如此,我們不僅需要創立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品牌,而且還需要保護品牌。保護品牌,首要的便是防止被他人竊密。當今,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著名品牌逐漸成為市場競爭的寵兒,圍繞名牌的保密與竊密活動也愈顯活躍,成為名牌背後最劇烈的較量。
事實上,任何一個成功的品牌,所擁有的配方、技術、工藝、銷售渠道等商業秘密,全都凝聚著其在發展和競爭中所消耗的時間、智慧、精力和財力。這些商業秘密,是能夠為權益人帶來可觀利益的無形資產。占有它的品牌,能夠數倍地放大市場競爭力;喪失它的品牌,就能丟棄本來擁有的市場,甚至從此走向消亡。
現實告訴人們:一個品牌所擁有的生產技術、產品配方、銷售渠道等商業秘密,是其贏得生存和發展的“法寶”。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有些品牌迄今對此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致使自己的產品研製和市場開發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甚至成為競爭對手打敗自己的有力武器。因此,對意欲在國內外市場贏得競爭勝利的中國品牌,既要善於智慧地創造這些“法寶”,更要善於智慧地保護這些“法寶”,使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