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領導雙手放在身後互握,也是一種優越感的表現。領導的優越感一方麵來自於他的能力和地位,另一方麵來自於他的空虛,隻要下屬細心觀察,找準時機下手,一定能攻破他的心理防線。
13.領導拍拍下屬的肩膀,表示對下屬的承認和賞識,但隻有從側麵拍才表示真正承認和賞識。如果從正麵或上麵拍,則表示小看下屬或顯示權力。拍肩膀的角度不同,心理活動也有差異,請區別對待。
14.領導手指並攏,雙手構成金字塔形狀,指尖對著前方,表示一定要駁回對方的示意。所以,這個時候,請不要陽奉陰違。
15.領導把手捏成拳頭,表示他不僅要嚇唬別人,還要維護自己的觀點,倘用拳頭敲桌子,那幹脆就是企圖不讓人說話。這個時候,請學會順從領導的意思,避免節外生枝。
識人寶典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過用直覺去衡量事情的經曆,可惜直覺雖然敏感,卻容易受人蒙蔽,而學會察言觀色則是立足於社會的基本技術。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表情、眼神都會透露他的內心,他的衣著、坐姿、手勢等也是如此。所以在與領導交談時,要學會透過眼手的觀察,洞察其內心,透過微表情讀懂領導心。
讀懂軀幹微表情,擬定同事交往策略
經典導讀
人體的軀幹雖然不像手腳一樣靈活多變,但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做出不同的姿勢和動作,也即軀幹微表情。從人體軀幹所表現出的不同微表情中,可以探知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心理暗示。
微表情課堂
軀幹是人體眾多器官的載體,也是人體中最脆弱的部位,因此大腦會格外注意對它的保護。當遇到危險時,我們的大腦都會指揮軀幹進行躲避或是召集身體的其他部位來保衛那些重要的器官。這種保衛性的微表情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很微妙,有的很明顯。根據調查研究,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大類:
1.軀幹傾離的躲避式微表情
我們的軀幹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在感覺到危險時的第一反應就是做出躲避式微表情。比如,當有東西拋向我們時,我們的邊緣係統會向軀幹發出立刻躲避的指令。一般來說,這種反應與襲擊物體的性質無關,不管是棒球,還是正在行駛中的汽車,隻要我們感覺到了,我們就會躲避。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人站在一個令人討厭的或自己不喜歡的同事旁邊時,他的軀幹會傾向遠離這個同事的一側。
華盛頓的大屠殺紀念館開館後,許多人都湧向這裏來參觀。隻要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那些遊客在第一次靠近這種展品時所表現出的迥異姿態。有些人將身體探向展品,試圖觀察每一個細節;有些人則在靠近展品時略顯遲疑;也有些人會先靠近展品,然後隨著納粹政權的殘暴對他們感官的衝擊的加深,而慢慢地輕輕地離開。還有的人顯然是被那種邪惡嚇壞了,突然轉身180度離開。
有時候,保持距離的動作會出現得很突然而且很微妙,也許隻是略微將身體轉換一個角度。比如,情感上產生距離的同事,他們的身體接觸也會隨之減少。即便是在並肩坐著的時候,他們也會將身體偏離對方。他們在彼此之間搭建了一個沉默的空間。即使當他們不得不坐在一起時,如坐在汽車後座上時,他們也隻會將頭轉向對方,而不會做出將身體轉向對方的微表情。
2.軀幹傾向的舒適式微表情
在工作中,當人們遇到自己喜歡的同事時,我們的軀幹就會傾向他。所以說,當軀幹傾向對方時傳遞的是一種舒適的意思。在微表情中,將身體傾向對方的行為被稱之為腹側前置微表情,即我們會將身體的腹側展示給我們喜歡的人。在《奪寶奇兵》中也曾出現過這樣的場景:學生們的身體都傾向了教授一邊,他們的這種微表情清楚地說明他們對教授的欽佩。
在慶功會上,當我們的友好合作夥伴跑過來擁抱我們時,我們會移開一切可能阻擋的東西,甚至包括雙臂。我們會將腹側前置,是因為我們感到這樣是最熱情的,也是最舒適的。
在會議室和其他集會上,觀點相同的人會親密地坐在一起,並更多地向對方展示自己的腹側,還會融洽地傾向對方、靠近對方。而當人們意見不同時,他們會緊緊地控製自己的身體,避免腹側前置,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可能會將身體偏離其他人。這樣的行為是在下意識地告訴別人:“我和你意見不同。”但是,與其他微表情一樣,這樣的微表情也要被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解讀。例如,一個職場新人在會上看起來比較僵硬和約束,這並不表示他不喜歡會議內容或持不同意見,他隻是有些緊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