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法師把弟子們都召集過來,告訴他們說隻要誰把拿的佛珠放回原位便沒有什麼事情,他將不再追究是誰拿走的,佛也不會怪罪的。
7天過去了,佛珠並沒有被放回來。
法師又說了,如果誰承認拿了佛珠,那麼隻要他認錯了,這串佛珠就是他的了,並且這個人還可以繼承法師的衣缽。
又過去了7天,依然沒有任何人承認拿過佛珠。
法師似乎很生氣地對弟子們說:“既然沒有人承認,那麼你們明天就下山吧,拿了佛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7個弟子中走了6個,其中的一個弟子留了下來。那6個人走的時候,舒了一口氣。
法師問留下來的弟子:“佛珠呢?”
弟子回答:“我沒有拿呀。”
法師又問:“既然你沒有拿,那你為何要留下來呢?”
弟子回答:“因為佛珠的事情,我們這幾天都互相猜疑。但是我想事情總是要有個結果的。再說,佛的手鏈不在了,但是佛還在呀。”
法師微笑著從懷裏取出佛珠戴在他的手上,說:“一個人能夠想到自己,更能想到別人,這就是佛法。”
推己及人是一種分享的思想,一個人能夠在想到自己的時候也想到別人,說明他不但是一個寬容的人,而且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一個人懂得生活,他就會毫不吝嗇地與人分享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他知道,與人分享,在讓別人高興的時候,自己也會感覺到幸福。而那些自私的人永遠隻想到自己。
有一個農夫,他的妻子死了,於是他便禮請當地很有名的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亡妻誦經超度。佛事結束以後,農夫問禪師說:“禪師!你認為通過你的這番超度,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好處嗎?”
無相禪師想了想,回答說:“你的妻子當然會得到好處!佛法無處不在,佛法就像太陽一樣照著大地,得到好處的不隻是你的太太,還有其他的眾生也能得到好處。”
農夫對禪師的話感到很不滿意,他不高興地說:“你知不知道我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如果他們把我太太的功德奪去,那麼她豈不是不能安生了?現在我請你隻為她誦經超度,這個好處不要讓其他的眾生拿去。”
無相禪師雖然知道農夫的想法很自私,但是仍然很有耐心地回答說:“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一束光不但可以照耀一人,而且可以照耀大眾,雖然天上隻有一個太陽,但是世間萬物都受到恩惠,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就如你用心去點燃一支蠟燭,然後你會發現這支蠟燭可以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而且這支蠟燭本身不會因為點燃其他蠟燭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這種觀念,那麼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為別人的分享而蒙受更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們在看問題的時候應該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然感到無法理解,於是固執地說:“這個教義雖然很好,而且你說得也很在理,但我還是想請禪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我們平日裏關係不好,他總是欺負我,而且總是跟我鬧別扭,所以我想能不能把他除外?”
無相禪師不高興了,用一種很嚴厲的口吻說:“我既然說是一切了,怎麼可能把誰除外呢?”
農夫悵然若失。
這個農民的做法反應了人性的自私和狹隘。很多人都如這個農民一樣,想到的隻是自己的快樂、自己的所得,不會去管別人怎麼樣。如果隻是一味地想到自己,那麼這樣的人的路必然會越走越窄,最後被人們孤立。隻有拋棄自私的想法,多為別人著想,自己才會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快樂也需要有人分享
人生就像水一樣,有潮漲有舒緩,有高亢有低沉,有渾濁有清澈。無論是繽紛絢麗,還是淡雅、清新,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風韻。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有人身居陋室卻有一顆快樂的心;有人身在富貴中卻悲傷度日;有的人生活富裕卻獨守自己的財富,有的人生活貧窮卻擁有很多朋友。這中間的區別在於,是否懂得與他人分享屬於自己的東西,即使是快樂,也需要有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