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人打算重新修繕自己的老宅,但是要占用兩家之間的一塊空地。張家覺得吳家人占用空地就是欺負人的行為,堅決不同意吳家占用這塊地,於是雙方就起了衝突,最後還鬧上了縣衙。盡管當地的縣官進行了多方的調解,但是雙方仍是劍拔弩張,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縣官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了,他們兩家都有自己惹不起的背景,於是感到很棘手,也因此把這件事情擱置不辦了。
與此同時,張家人給在京城做大官的老爺寫了一封書信,想要通過張家老爺的權力去解決這件事情。
不久之後,張老爺給家人寄來了一封信,張家眾人打開信,見裏麵什麼都沒有,隻有一首詩:
千裏來書隻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了這首詩後個個麵色赧然,都覺得不好意思,彼此間也沒有說什麼,隨即便主動讓出了三尺空地。吳家人看見張家主動讓地也覺得自己此前的行為不合適,有很多不在理的地方,然後也跟著張家人一起讓出了三尺地。這樣一來,張、吳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窄巷。這兩個大戶人家的舉動也感動了當地的普通百姓,大家爭相稱讚,一時間六尺巷成了當地一段家喻戶曉的佳話。
這裏所說的張家就是清朝權傾一時的漢臣——張英、張廷玉父子的家。這個張老爺當年就任文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後來他的兒子張廷玉當上了清朝的宰相,而且是唯一一個有資格享太廟的漢臣。張氏父子在朝為官,清正廉明,而且以禮儀品質傳世,後來張廷玉的4個兒子在政治上也都有令人驕傲的成績,這一切與“和為貴”的寬容是分不開的。寬容處事,懂得分享,不僅能讓他人高興,也能為自己帶來幸福。有愛就有寬容,有寬容就有幸福,具備這樣的心態,不管是在官場還是職場上,都能如魚得水。
狄仁傑剛坐上丞相的位置不久,諫官婁師德就去世了。婁師德在世的時候,狄仁傑根本看不上他,而且在朝堂上經常排斥他。
有一天,武則天在跟狄仁傑閑聊的時候突然問他:“你認為婁師德這個人怎麼樣?”
狄仁傑聽後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經常在一起共事,但是我沒覺得他有什麼特別好的地方。”
武則天聽後笑了笑說:“你知不知道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你的才能並不十分了解,但是後來我會重用你,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狄仁傑回答說:“我想是因為我文章寫得好,而且為人正直吧。”
武則天卻搖了搖頭說:“我之所以能發現你這樣善書文、精推理,而且品德端正的人才,完全是因為婁師德舉薦你,他一直向我推薦說你是一個適合做宰相的人,我才開始重用你。”
狄仁傑對武則天的話感到難以置信,婁師德雖然經常跟他在一起,但是從來沒有在他麵前提起過這件事情。
武則天看他還有些不信,於是就叫人拿來了一個箱子,從裏麵掏出十多封奏折交給了狄仁傑。狄仁傑看了那些奏折後很感動,然後向武則天承認自己的錯誤。
狄仁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心情很激動,他沒想到自己有今天的位置完全依靠婁師德的舉薦,即使自己很看不上婁師德,但是他依然寬容自己,這樣的人讓狄仁傑很佩服。
此後,狄仁傑為人變得更謙遜有禮了,並繼承了婁師德的遺誌,為朝廷舉薦了大量的能人賢才,還博得了一個桃李滿天下的美名。
婁師德為人以和為貴,處事公私分明。他雖然不被狄仁傑認可,但還是舉薦了狄仁傑,這樣的寬容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那些不計個人得失,知道與他人分享幸福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寬容是一種品行,寬容需要的不隻是度量,而且還要有一種犧牲小義的精神。寬容的是別人,讓他人高興了、悔悟了,自己也會感覺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