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不管是拿起還是放下,都在人的一念之間。想要生活得幸福,就應該懂得在適當的時候給自己減壓,適時地放下身邊的繁蕪累贅。不管是功名利祿,還是挫折磨難,都會讓人有負擔,從而感覺不到自己的幸福。適時放下,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病樹前頭萬木春”,適時放下,就會發現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佛祖曾是憂鬱症患者
說起憂鬱,更多的人會想到跟它有關的一係列詞語,例如憂傷、惆悵、苦悶、煩惱等,這些都是因為人心裏對現實不滿而產生的一種患得患失的精神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大都對身邊的人或事情感到一種莫名的憂鬱,這種憂鬱往往來自於對生活的不滿足和占有欲太強。每個人都有私心或欲望,如果懂得適時地放下,就會發現,生命中有很多東西可以不必承受。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未成佛前,也曾患了憂鬱症,甚至有好幾次想自殺。奧修曾在一本書中說過佛祖的這個故事。
當年,佛祖來到瓦拉那西,很湊巧的是他來到這個國家就遇到了國王。當時國王準備乘著馬車到山裏自殺,當看見佛祖平靜的表情時,他猶豫了,他喊住佛祖詢問什麼是人生的苦樂。
佛祖知道國王的情形後對他說了自己當年的情形。他說國王現在的心境,他當年也曾經曆過。當年的佛祖是一個國家的太子,享受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他卻感覺生活得很空虛和不安,也曾多次想到自殺。佛祖這麼做是因為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在後母的虐待中長大,雖然是一個國家的太子,但是經常被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排擠,他從小就多愁善感、悲觀厭世。
而且,當年釋迦牟尼的王族統治的迦毘羅城,與其他國家相比是個弱小的國家,當時很多國家都覬覦他的國家。身為太子的他,因為壓力太大無法承擔而出走他鄉。後來,他的一個生性傲慢的弟弟繼承了王位,因為此人出言激烈而惹火了幾個強國,最後導致釋迦牟尼的族人全部滅亡。佛祖後來遠走他鄉去傳教。
佛祖講完就問國王為什麼要尋短見,國王告訴佛祖說,因為他的國家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得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雖然沒有戰爭,但還是會有貧苦的百姓,依然會有災難發生。
佛祖聽完微笑著說:“你的痛苦就是因為你想得太多,你如果把自己的心放寬了就會發現,你的生活其實很幸福。如果你懂得放下,就會發現生活其實是另外一種景象。”
國王聽了佛祖的故事後恍然大悟,之後再也沒有了自殺的念頭。
這個故事旨在告訴那些憂鬱症的人,佛陀和世人一樣,都有感情和讓自己糾結的事情。每個人都可能有迷茫和不安,甚至會產生焦躁情緒,但是能夠找到原因,放寬心,懂得適時放下就能解決眼前的難題。很多人因為擔心別人占有自己的東西而鬱鬱寡歡,而且一旦處理不當,隻會讓自己更鬱悶。
很久以前,有一位禪師很喜歡吃蜂蜜,每次有信徒送他蜂蜜後他都偷偷藏起來自己吃,從來不讓別的僧人知道。
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信徒送他蜂蜜的事情被同寺的一個小和尚知道了。這個小和尚也很喜歡吃蜂蜜,但老禪師並不想將蜂蜜與他共享,就對小和尚撒謊說,瓶子裏裝的是毒藥。
小和尚聽後,表麵上不動聲色,心中卻並不相信。正巧,這天禪師有事下山,小和尚就趁禪師不在,將蜂蜜罐子偷出來,把裏麵的蜂蜜吃了個精光。可吃完蜂蜜後,小和尚很擔心老禪師回來怪罪他,於是想出了一個主意,他順手將屋內的一個花瓶砸在地上……
老禪師回來後,剛進院門,就聽到自己的禪房中傳來陣陣哭聲,走近一看,原來是小和尚,於是禪師就問他是怎麼回事。
小和尚聽後,抽泣著說:“真對不起,我打碎了您最喜歡的花瓶。”老禪師一聽心疼極了,就斥責小和尚太不小心。小和尚不斷地對老禪師道歉,最後還對老禪師說:“弟子自知罪孽深重,無顏再見您了,就把您藏在房中的毒藥給吃了。”
老禪師聽後,雖然立刻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始末,但除了自認倒黴,竟然無計可施。
生活中如老和尚一樣的不乏其人,因為他們都想自私地占有,所以他們在擁有某些東西的時候也會感覺到不安全,在患得患失之間往往失去最在意的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不需要刻意地追求,也不需要勉強地占有。隻要在適當的時候懂得順應自然,適時放下,不糾結於某些事情,不想得太多,就會發現,生活裏其實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幸福就在眼前,就在身邊。
送鮮花予仇人
小和尚去挑水回來的路上被蛇咬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