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影響力就是持續的生產力 (2)(2 / 3)

忠實地祝願你的亞·林肯

次年2月,當選的林肯在前往白宮就職途中,特地在小女孩的小城韋斯特菲爾德車站停了下來。他對歡迎的人群說,“這裏有我的一個小朋友,我的胡子就是為她留的。如果她在這兒,我要和她談談。她叫格雷西。”這時,小格雷西跑到林肯麵前,林肯把她抱了起來,親吻她的麵頰。小格雷西高興地撫摸他又濃又密的胡子。林肯笑著對她說:“你看,我讓它為你長出來了。”

這就是林肯的親和力。親和力讓人萌發親近的願望,親和力使得即使是陌生人也會“一見如故”。人們總是喜愛與謙和、溫良的人交往,而不會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置於一個威嚴的人之下。

如何具有令人著迷的親和力?這是芸芸眾生所共求的一個目標。對此,千言萬語,隻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對別人要有發自內心的興趣。

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明顯缺乏的便是這種對人的興趣。其原因,大多是他們在應酬人際關係的人生舞台上既不具備天生的人格魅力,又不去努力。

我們應當建立起對別人真誠的興趣,明白我們應該怎麼做,不能做什麼,友好與人相處,就能發揮我們健全人格的威力,成為具有魅力的贏家。

對於你所欲左右的人,對於希望與你合作的人,你務必獲得他們的敬愛。而獲得他們的敬愛,全憑你人格的魅力。要知道,一個渾身上下透出親和力的人,與一個整天板著臉的嚴肅的人相比,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前者作為自己的交往對象。

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認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因此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了。

劍橋大學的一位專家指出:“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摸索邊學習。

近十年來,人類的知識大約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在提升。知識總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劇增長,知識就像產品一樣頻繁地更新換代,使企業持續運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嚴厲的挑戰。據初步統計,世界上IT企業的平均壽命大約為5年,尤其是那些業務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業,如果隻顧及眼前利益,不注重員工的培訓學習和知識更新,就會導致整個企業機製和功能老化,成立兩三年就“關門大吉”了。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

因此,學習已變成想成功人士的必要選擇。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古語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長上。你隻有不斷學習新東西,才能保持思維的靈動,也隻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係山英太郎,一位在日本政商界呼風喚雨的顯赫人物,30歲即擁有了幾十億美元的資產;32歲成為日本曆史上最年輕的參議員。2004年《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係山英太郎個人淨資產為49億美元,排行第86位。他的賺錢秘訣何在?係山英太郎回答道:“不斷學習是製勝的法寶。”係山英太郎一直信奉“不斷學習新東西”的信念,碰到不懂的事情總是拚命去尋求解答。通過推銷外國汽車,他領悟到銷售的技巧;通過研究金融知識,他懂得如何利用銀行和股市讓大量的金錢流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後來年齡漸長,係山英太郎仍不甘心被時代淘汰。他開始學習電腦,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網絡公司,發表他個人對時事問題的看法。

即使年經已經很大,係山英太郎依然勇於挑戰新事物,熱心了解未知的領域。正是憑借不斷學習新東西,係山英太郎讓自己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之上。所以,如果你想事業有成,如果你想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義,就應該像係山英太郎那樣,把不斷學習新東西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