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影響力就是持續的生產力 (4)(1 / 3)

又分為上尖形和下尖形。上尖形的人是腳踏實地、勤奮肯幹型的;而下尖形的人,則常愛耍嘴皮子,把話說得天花亂墜,卻從不會付諸行動。

8.水桶形臉

這種臉有點像人們平常所說的鵝蛋臉,額頭寬,然後越來越窄,下巴雖小,但比較渾圓的。這類人性格沉穩、頭腦靈活、富有創造力,但很自負,經常讓人捉摸不定。

9.王字形臉

這種臉形有明顯突出的額頭、顴骨和下巴,他們個性好強、自負,喜歡領導別人,但也容易記恨,時常誤人誤己。

10.大臉

這類人八麵玲瓏、人際關係良好、處事圓滑,但生活奢侈、虛榮心強。他們是很好的政治人才,但往往因為外界的誘惑而影響前途。

11.小臉

這種人往往遵循傳統、保守內向、拘謹膽小、安於現狀、不敢有所突破,總在利弊的權衡之間跌來撞去。他們的成功多體現為一種“巧合”式的驚喜,幾乎全在意料之外。

人際交往的4種普遍心理原則

在社會交往中,盡管每個人的交往動機、要求和期望差別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則可言。心理學家總結出了以下4條社會交往的心理原則:

1.交互原則

大量研究發現,社會交往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因此,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首先必須遵循交互原則。

古人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社會交往中,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是相互的。幾乎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接納和喜歡另外一個人,被別人接納和喜歡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也要喜歡、承認和支持別人。一般來說,喜歡我們的人,我們才會喜歡他們;願意接近我們的人,我們才願意接近他們;疏遠、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疏遠、厭惡他們。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交互原則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維護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傾向,都要求社會交往關係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適當性,並力圖根據這種適當性、合理性解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在這種本能傾向的作用下,當他人擺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回應,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擺出相應的友好姿態。否則,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2.功利原則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交往,除了交互原則,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則。此處的功利包括金錢、財物、服務,更包括情感、尊重等。換句話說,人們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交往中獲得支持、關心、幫助、感情依托等。那些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的,或是得大於失的交往關係,我們就傾向於建立和維持;無所得的社會交往、不值得的交往關係,我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終止,否則我們無法保持心理平衡。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都存在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向。這種傾向反映在社會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我們在社會交往中應該充分注意這一點,正確理解他人。

4.同步變化原則

越來越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喜歡他們;越來越不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討厭他們。我們對別人的喜歡不僅僅取決於別人喜歡我們的量,還取決於別人喜歡我們的水平的變化與性質。這就是社會交往同步變化原則,也被稱為人際吸引水平增減原則。

根據這些人際交往的共同的心理原則,再與你觀察了解到的對方的個人信息相結合,加以分析,就會比較容易明白對方的意圖,從而在與對方的交往過程中占據主動地位,達到掌控對方的目的。

3.提高情商,提升影響力

以往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但現在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

情商是一種能力,情商是一種創造,情商又是一種技巧。既然是技巧就有規律可循,就能掌握,就能熟能生巧。隻要我們多點機智,多點磨練,多點感情投資,我們也會像“情商高手”一樣,營造一個有利於自己生存的寬鬆環境,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交際圈,創造一個更好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