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影響力就是持續的生產力 (5)(2 / 3)

巴頓將軍問:“為什麼抽泣?”病號抽泣說:“我的神經不好。”

巴頓又問:“你說什麼?”病號回答說:“我的神經不好,我聽不得炮聲。”

巴頓將軍大發雷霆:“對你的神經我無能為力,但你是個膽小鬼,你是混蛋!”之後,巴頓依然難以泄恨,又給了這個病號一個耳光,喊道:“我不允許一個王八蛋在我們這些勇敢戰士麵前抽泣。”他接著大聲對醫務人員說:“你們以後不能接受這種龜兒子,他們一點事也沒有,我不允許這種沒有半點男子漢氣概的王八蛋在醫院內占位置。”

巴頓將軍轉頭又對病號吼道:“你必須到前線去,你可能被打死,但你必須上前線!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隊把你斃了。說實話,我真想親手把你斃了。”

這件事很快被披露,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好多母親要求撤巴頓的職,有一個人權團體還要求對巴頓進行軍法審判。盡管後來馬歇爾將軍從大局出發,巧妙化解了這件事,但巴頓還是因為打罵士兵而聲名狼藉。這種輕率、浮躁的作風以及政治上的偏見,也為他日後被撤職埋下了禍根。

如果巴頓能和顏悅色地批評那個士兵,而不是暴跳如雷,相信他偉大的一生裏將會少了這個汙點。輕易動怒,是有損名聲和有害身體的行為,明智者很少隨意宣泄自己憤怒的情緒。因為一些小事而與人相爭,是愚蠢且不利的舉動,它不僅危害自己,而且會影響到周圍的人。

沒有一種勝利比戰勝自己和自己的衝動情緒更偉大,因為這是一種意誌的勝利。它是避免麻煩的明智之途,也是獲得他人尊重的途徑。易怒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而忍耐和克製往往助人成事。

1076年,德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格裏高利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

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

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亨利恢複教籍、保住帝位並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

中國有句俗語“大丈夫能屈能伸”,說的便是忍辱負重。假如亨利放棄信念而“破罐子破摔”,就不可能擁有以後的至尊和榮耀。

聰明人時常為情所動,但知道如何克製自己的過激行動。憤怒會使人喪失理智,令事情變得更糟。克製自己的熱血沸騰,轉移憤怒爆發的方向,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經常總結經驗教訓,這便是製怒之法。

換個角度看問題有效避免情緒失控

在現實生活中,情緒失控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認為生活不如意,大事小事都與自己理想中的景象相去甚遠。其實,這種情況下,你大可不必鑽牛角尖,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問題,或許你就會有意料不到的收獲,你的生活也就會不斷充滿希望與喜悅。

有這麼一個故事:

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有一艘船在波峰浪穀中顛簸。一位年輕的水手順著桅杆爬向高處去調整風帆的方向,他向上爬時犯了一個錯誤——低頭向下看了一眼。浪高風急頓時使他恐懼,腿開始發抖,身體失去了平衡。這時,一位老水手在下麵喊:“向上看,孩子,向上看!”這個年輕的水手按他說的去做,重新獲得了平衡,終於將風帆調好。船駛向了預定的航線,躲過了一場滅頂的災難。